關於鄭建文

2010年8月21日 星期六

澳洲互動多媒體舞蹈表演團隊 Chunky Move 來台公演 (11/6, 11/7)

今天才知道澳洲互動多媒體舞蹈團隊 Chunky Move 在十一月份要來台公演成名舞碼 Mortal Engine(http://dance.ntch.edu.tw/about02.html),這個舞蹈團隊在 youtube 有許多精彩的片段,最特別的地方在於此舞蹈團隊擅長使用影像偵測,來即時控制動畫。之前我在我的部落格中,也做了相關介紹:
http://cwcheng2009.blogspot.com/2010/02/blog-post.html

演出時打紅外線在舞者身上,並利用濾鏡過濾可見光,以排除不穩定的光源干擾影像偵測,並使用動態遮照方式找尋舞者的位置。目前這些影像偵測的技術,在 max/msp/jitter 之中已經有現成程式碼可用,但動畫的部分,如許多力學、流體的模擬,則較少有現成資源或外掛,可能仍須結合 processing 或其他軟體,才有更完美。(註:據 Chunky Move 的技術人員表示,這個舞蹈團的程式語言並非 max/msp/jitter。)

目前國際間,真正具有美感的科技藝術結合表演之作品並不多見,多數作品僅是實驗性的技術展示,可歸咎於創作者過於專注技術,本身又缺乏嚴格的傳統表演藝術相關訓練所致。以前交大音樂所的吳丁連老師談論音樂時,常會提到就藝術展演的觀點而言,無所謂絕對的技巧,使用適當「技巧」的在適當的文本中,才能真正稱為技巧,技巧或技術本身並不獨立存在。新媒體相關的比賽或徵件,往往過度強調技術,而偏廢藝術性。因此 兼具美感的 Mortal Engine 的表演,真的是很難得。我自己一直認為,若藝術家本身可以有途徑來設計這些互動機制,應該更能體現美感,Max/MSP/Jitter 算是最為容易學習的影音互動的程式語言了,其未來的發展應該對藝術家非常有利,因此,目前我仍陸續研究 max/msp/jitter 的新技術。不過由於跨領域的表演,需要許多經費與人力支持,很難靠一人之力進行創作與實驗;此外,整個台灣學術圈以寫高科技的論文為重點,藝術家在結合表演與互動科技方面的創意與應用能力(如:表演系統與技術的整合等),並無法被認可為有價值的學術研究,而難以獲得經費,因此目前我選擇把更多的時間投注回音樂創作,畢竟在藝術領域,此種「應用類的技術」需依附好的作品,才有其存在的價值。我相信在科技界,任何新媒體藝術家所用的科技,根本非甚麼偉大的發明,學習這些技術意義,僅在於藝術家們有機會將這些技術賦予靈魂。

台灣目前較少人知道這個團體,但此團隊的演出,在網路上的評價非常高,一些看過現場演出的人,也認為非常精彩,應該非常值得前往觀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