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2. 線上現代音樂 - 多媒體音樂表演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 線上現代音樂 - 多媒體音樂表演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6月25日 星期一

我的新作「秋風引」給大提琴與互動音樂系統將發表於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實驗劇場(6/25)

「電緣」音樂會介紹:

「電緣 - 兩岸電子互動音樂展演交流計畫」是由中華民國電腦音樂學會主辦、國藝會及台北市文化局協辦與補助之當代電子音樂作品發表會,由中華民國電腦音樂學會選出台灣當代重要電子音樂作曲家們、及大陸音樂家協會電子音樂協會會長朱詩家教授帶領三位電聲作曲家向民教授、劉晨翰、向曉剛等人聯合製作與演出,此系列的活動包括了兩場講座、及兩場音樂會,包含中華民國電腦音樂學會委託創作之電聲作品等,共 15 位兩岸電聲作曲家發表電子音樂作品。


「秋風引」作品介紹:

給大提琴與互動音樂系統的《秋風引》主要靈感來自唐朝詩人劉禹錫的同名詩作《秋風引》:「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主要藉由音樂來描寫初秋之際,落葉隨風紛飛,所引發的年華已逝、故人已遠之感嘆。音樂上則藉由大提琴多變的音色,搭配電腦聲音拉長的技術,以及互動音樂系統之互動回應,如聲音凍結、頻譜延遲等效果,來強化情感的表達。此外,也藉由大提琴高低交替且重複出現的音型,來傳達時間持續推進的意象,並配合音集(0 1 6)維繫素材的統一性。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Adrien Mondot - Cinématique 「運動學」互動表演藝術

昨日有朋友跟我介紹關渡藝術節所邀請來的國外表演 Cinématique 「運動學」,這是一個結合雜耍、互動科技、音樂、影像的表演。雖未能親自前往觀賞,我查閱了一下網路上的資料,覺得非常有趣。除了科技上的新穎之外,在視覺處理上,也非常有趣,涵蓋了目前各種高難度互動特效的整合運用。

http://www.adrienm.net/videos/index.html

Cinematique - trailer from Adrien Mondot on Vimeo.


Extraits Convergence from Adrien Mondot on Vimeo.


reTime from Adrien Mondot on Vimeo.

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多媒體音樂劇場 - The Book of Disquiet

以下這個表演,是結合多媒體、現代音樂、與劇場的表演形式的一個多媒體音樂劇場作品,
為 Michel van der Aa plus 的作品,創作於 2009 年,以葡萄牙語寫成,有如現代音樂的音樂劇,並結合投影,來作虛實的對應。雖沒有最先進的互動科技,但張力與表現力十足。
http://vanderaa.net/bookofdisquiet



The Book of Disquiet - trailer from Michel van der Aa on Vimeo.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Les Fantômes du Temps (時間的魅影)多媒體表演

之前介紹過一些芬蘭女作曲家 Kaija Saariaho 的作品,她的先生 Jean-Baptiste Barrière 曾是IRCAM 的研究員,常為 Saariaho 的音樂,加入舞蹈與即時影像、錄像或即時互動音樂的成分,下面這個影片便是一個加入舞蹈表演的與即時影像投影的音樂會。我以為這個表演,可能仍是以音樂為主,視覺上傾向與輔助的性質。雖然技術上看起來並不複雜,Max/MSP/Jitter 便可處理,但實際上執行起來已經算一個龐大的表演了,我想一般作曲家可能無法有這種資源去作此類表演吧。

即時影像的部分,應該是使用紅外線攝影機完成,可以清楚見到紅外線攝影機的 LED 燈投影在螢幕上,但影像已經經過顏色處理,將黑白轉成他色。中間的部分,有舞者拿者攝影機彼此相互攝影,也很有趣。但即時影像投影時,若螢幕太低,則會有多重投影的現象,在此表演中,即時影像似乎都巧妙的避開了這種限制或將其作為一種效果。

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Saariaho 的多媒體音樂會

下面這個連結,是 Saariaho 的多媒體音樂會中的幾個片段,此種呈現方式,結合即時影像及錄像,技術上並不複雜,但呈現出來的感覺,比僅有音樂的呈現方式,又多了一種特殊的美感。只是連這樣的表現,也是仰賴程式設計者、影像設計者一起完成。

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Jitter 配合擊樂器之演出

Alexander Schubert 的作品呈現了另一種互動音樂的範本。以往的學院中的互動音樂,被定義為「以電腦偵測並詮釋樂器的現場演奏,並依此予以回應」。電腦多被用來即時分析樂器的聲音,再產生回饋,亦即以聲音回應聲音。但 Alexander Schubert 的幾個作品中,出現了另一種概念,亦即以演奏者的表演的動作姿態與電腦作互動,而這個姿態往往是樂器演奏時的動作再度誇大的延伸,然而這個誇大的動作,並非只是單純的為作品加入了音樂他律性的內容,而是「演奏」另一個樂器所需的動作,以此來觸發創作者自行設計的「電子樂器」,這個樂器的音色特質,又與傳統擊樂器的音色有某種程度的類似性,或許也可以解讀為樂曲中使用的打擊樂器之擴充與延伸。進一步與影像結合之後,成就了另一種新的音樂表演形式,使影像、音樂、互動電子樂器、表演者的動作姿態彼此相互彰顯。我個人認為這個作品與其另一個小提琴的互動表演,都是很成功而新穎的音樂作品。

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極致的互動舞蹈表演

從技術與美感層面來講,這大概是我看到的融合互動科技的舞蹈表演中最好的表演之一,背後使用到紅外線攝影機來做影像追蹤。看過這種表演之後,其他的互動舞蹈表演大概都無法滿足觀者的胃口了。這就好比聽過一次優秀的互動音樂作品,再回頭看只有純粹樂器的演出、或只有預錄聲音播放的現代音樂作品,便會覺得趣味大減,雖然都是苦工夫做出來的,表現力在相對之下便遜色許多。傳統的表演形式,或許會繼續留存;但對於原本前衛派的音樂或表演的小眾文化而言,卻可能因為網路資訊的發達,使得創新的要求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







其他更多的相關作品可以在這裡看到:
http://www.frieder-weiss.de/

2010年1月31日 星期日

舞蹈與影像、音樂之結合

最近在構想舞蹈與影像、音樂結合的可能性,預錄電子音樂的演出很難被多數人接受,但如果加上視覺效果,就很不一樣。我以為最佳的組合,便是同時結合視訊與舞者。以下這幾個是網路上找到的其他相關範例:

下面這個例子看來是使用類似像是紅外線的偵測技術?粒子化或流體的特效在 jitter 中雖然很難做到那麼漂亮,但倒還是值得嘗試。


time and space, motion and physics - augmenting the dance (in realtime) from noisepoetry on Vimeo.


底下這個範例,在 max/msp/jitter 就應該很容易做了,只是單純的延遲特效之控制而已。但其實視覺效果也不差,音樂、舞蹈反而因為單純的視訊特效,而成為焦點:

2010年1月4日 星期一

Moritz Eggert 的「一人樂團」作品

無意間看到 Moritz Eggert 的「一人樂團」作品頗為有趣,舞台表演的效果也很不錯,以下是旅美的鋼琴家丁曉雯老師的演出(http://shiauuending.com/index.html),丁老師常演出各種不同風格的現代鋼琴作品,尤其投入鋼琴結合電子音樂的演出而獨數一格,有別於一般只能演奏古典音樂的演奏家們。最近我才了解不是每個傳統古典音樂演奏家在技術上都有能力演奏現代音樂,能夠演出現代音樂的演奏家們,不但古典演奏的能力需要很好、視奏能力要好,在其他技術上與反應能力上,還要好到能夠配合新音樂作曲家的各種不同演奏要求,才能勝任現代音樂演出的艱鉅任務,因此我對於此類的演奏家不得不佩服。

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WOCMAT 2009 音樂會節目(一)- 10/18 國立藝術教育館

WOCMAT 2009 電子音樂會,今日演完第一場(10/18),明後天還有兩場(10/19、10/20)。第一場已圓滿落幕,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 Robert Wechsler 利用動作偵測(motion  tracking) ,以肢體語言來操控聲音的表演。其中有一段嘴張開,卻產生鳥鳴的表演,最為有趣。表演者本身是舞者,結合與朋友共同開發的影像偵測軟體 EyeCon,透過 open sound control 結合 supercolider 及 max/msp ,除了以 motion tracking 觸發預錄聲音的播放外,也用到許多 scrub 的聲音播放技巧。我覺得國外藝術家真的有比較寬廣的空間,可以讓他們做一些稀奇古怪的展演,然後自娛娛人。在台灣則現代音樂表演的形式,仍然極為保守,新型態的表演,很容易被指責為離經叛道,我以為藝術家或觀眾,皆應保持開放的心胸,過於強調本位主義而排斥他種表演形式,並不利於整體藝術文化的發展。雖然音樂創作上,我自己也屬於保守份子的一員,但還是很樂見其它藝術家嘗試各種不同的表演形式,也願意給予掌聲。以下是在 youtube 搜尋到關於 Robert Wechsler 的表演,非常有趣:





台灣電聲音樂會第一場18 (Sun) 19:30 地點:國立藝術教育館

1. 鄭建文 Chien-Wen Cheng - 飛蛾與火 Moth and Fire

長笛: 林薏蕙          Max/MSP電腦操控:鄭建文

2. 曾毓忠 Yu-Chung Tseng - Piano-Forte

環繞音響操控:曾毓忠

3. 曾興魁 Shing-Kwei Tzeng - Ambush from all Side (為吉他與Max/MSP電子音樂作品)

吉他:黃修禮           Max/MSP電腦操控: 曾興魁

4. 董昭民 Chao-Ming Tung  - 天鉤

雙簧管:謝宛蓁     薩克斯風管:蔡佳修    單簧管:林慶俊
5. 嶋津武仁 Takehito Shimazu - 石頭的呼吸 Stone Breath for live computer

電腦即興演奏:嶋津武仁
6. 林桂如 Kuei-Ju Lin & Christ Cobilis 城市洞穴 Urban Cave

7. Robert Wechsler - (Palindrome Dance Group) 七段回憶 “7 Memory”

舞者 Dancer: Robert Wechsler

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

Kaija Saariaho 歌劇結合太陽馬戲團

這是國外的一個演出廣告,結合了太陽馬戲團和 Kaija Saariaho 的歌劇作品 l'amour de loin (遠方的愛)。
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結合,同時吸引了兩種藝術的觀眾。




原來的版本在這裡,不過只有一小段。

2009年6月20日 星期六

這是由 Jean Geoffroy(表演者)、Thierry de Mey(作品創作者)、Christophe Lebreton(程式設計者) 合作製作的 light music 表演,由裝在表演者手上的感應器,來控制投射在螢幕上的光影與聲音。幾年前曾經在上海國際電子音樂節中展出,並且舉辦工作坊,當時網站上還可以下載比下面這個更為精彩的影片,可惜現在已經不在了。目前我重新整理舊的max/msp 中文論壇,只能找到 youtube 上這個較不清晰的影片。我以為此種設計,未來在結合舞蹈或肢體語言的表演上,還是用得著。

Harvestwork 線上互動作品

Harvestwork 是美國一個專門研究互動科技與音樂、影像、肢體等結合的組織,提供各類互動影音相關課程(http://www.harvestworks.org/cms/)。我的同學之一,Peter Peter McCulloch 目前也在此機構任教。這個機構目前已將相關的表演登載 youtubue:http://www.youtube.com/harvestworksnyc

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互動舞蹈表演

無意間在 youtube 上看到法國的一個互動多媒體與舞蹈結合的表演,舞者使用無線感應器,配合3D互動影像來達成,影像的部份,我以為非常好,我相信這樣的表演,是可以利用 jitter 的 openGL 功能來達成。無線感應器,則有點麻煩,但目前有一些新的公司在發展使用容易的感應器,usb 界面,隨插即用,外加無線功能,但影像設計,可能沒那麼容易,得花時間憑經驗,扎扎實實的把程式設計的部份學好吧?

這個作品音樂的部份,我覺得還有改善的空間。

由於這個連結無法嵌入本站,必須直接到 youtube 來觀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sh_7dAcZdg

2009年5月24日 星期日

利用「顏色追蹤」觸發音樂的肢體表演

以下是利用 Jitter 的顏色追蹤,來觸發聲音的表演。這樣的表演,提供一個利用視訊偵測分析來結合聲音、肢體的範例,而 Jitter 還可以做更多的視訊偵測與分析,若能加上更理想的影音回饋機制,與更豐富的表演內容,便能成就更細緻的作品。

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Enclosure for Amplified Cajon and Live Electronics

Enclosure: for amplified cajón and Live Electronics

程式設計者:Hugo Morales Murguia
Cajón 演奏者:Jose Pepe García

Kaija Saariaho - Changing Light

芬蘭作曲家 Kaija Saariaho 的多媒體表演作品。結合聲樂、電子音樂、影像。

Kaija Saariaho - Lonh (給女高音與電子音樂)

Kaija Saariaho 結合多媒體影像、電子音樂、現場演出的聲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