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於 12月26日(週三)受邀至輔大資工系演講「探索互動音樂」的主題。
這個部落格是用來記錄關於現代音樂(器樂、電子音樂等)、即時影像、互動影音的相關資訊,內容包含現代音樂作曲的相關資料,Max/MSP/Jitter 互動影音程式設計的相關資源介紹。另外也包含鄭建文的音樂作品影音資料等,歡迎藝術家們提出跨領域創作之合作計畫。
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北科互動所與十方樂集合辦 Cort Lippe 互動音樂工作坊 (12/15)
台北科技大學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與十方樂集將於 12 月 15 合辦 Cort Lippe 互動音樂大師之互動音樂工作坊,工作坊內容將介紹以 Max/MSP 為平台的互動音樂系統之設計、器樂結合互動音樂系統之相關技術,並讓參與的學員可以有機會實驗自己的互動音樂擊樂作品。12/16 日則有 Cort Lippe 的擊樂互動音樂作品發表。歡迎參與。
工作坊改為 12/15 與 12/16 兩天。詳細資料如下:
工作坊改為 12/15 與 12/16 兩天。詳細資料如下:
Max/MSP互動音樂展演工作坊
Real-time Interactive Computer Music
Workshop
美國紐約水牛城大學音樂系教授暨電子音樂中心主任Cort Lippe指導
課程主題
1) 音訊分析工具介紹 / Analysis Tools – The Listener
Amplitude
Detection: envelope following,
attack and threshold detection,
amplitude gating
Frequency
Detection: pitch tracking, note
detection, centroid~, zcross~ , fzero~
Percussion
Analysis: attack, loudness
and timbre, bonk~
Timbre Analysis: analyzer~, brightness~, noisiness~
Frequency
Analysis: sigmund~ (peaks/tracks,
analysis/resynthesis)
2) 頻譜偵測、FFT音色再合成 /
Spectral Detection, Re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using FFT
Spectral
Detection: noise
reduction/expansion based on amplitude and phase,
Spectral
Processing: phase vocoder,
filtering, reordering, delay, spatialization
3) 互動音樂範例解析、成果演示
Mapping Issues
Practical
Examples and Best Practice
Presentation of
Student Works
課程時間
工作坊
12月15日(六)10:30-12:30 14:30-16:30 19:30-21:30
12月16日(日)10:30-12:30 14:30-16:30
音樂會
12月16日(日)19:30十方樂集「現˙新˙藝」音樂會
Cort Lippe:《Music for Snare Drum & Computer》
Cort Lippe:《Music for Hi-Hat & Computer》
James Roming:《The Frame Problem》
高振剛:《蛻變》(世界首演)
羅仕偉:《在距離之外,於靈魂之間》
地點:十方樂集音樂劇場
報名方式:請洽十方樂集,電話:(02)25935811林小姐
報名費用:1200元(含12月16日『現˙新˙藝』音樂會門票一張)
工作坊主辦單位:國立台北科技大學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
工作坊執行製作:鄭建文、趙菁文
承辦單位:十方樂集音樂劇場
工作坊贊助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音樂會贊助單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ø 學員須自備筆記型電腦與Max/MSP軟體,並須已具有Max/MSP程式設計經驗。
ø 由於名額有限,場地無法保證提供每位學員置放筆記型電腦之桌子,部分學員需於膝上使用筆記型電腦。
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
豎笛互動音樂作品發表 (12/1)
我的新作 I Hear the Wind Talking to the Trees (《我聽到風在跟樹說話》)將於 12 月 1 日於交通大學所舉辦的 WOCMAT 2012 研討會中發表。這首曲子為給豎笛與 Max/MSP 互動音樂系統的作品。
作曲者:鄭建文
長度:7 min 30
sec
曲名:I Hear the
Wind Talking with the Trees (我聽見風跟樹在說話)
編制:給豎笛與Max/MSP互動電腦音樂系統
樂曲解說:
此作品靈感來自聆聽風吹樹葉所發出的翕響,其中包含了風聲,也包含了藉由風動所引發的樹葉摩擦的穸窣聲響,故藉由互動電子音樂的表演形式,以演奏者為風,透過豎笛之吹奏,驅動電腦以穸窣的聲響之回應,交織成一種抽象化的風與樹之音景。音樂上對於音高變化的速度予以一定的限制,使聽者可以更注意到整體音響上的變化;在互動音樂技術上,則主要使用音量偵測、音符密度偵測、音長偵測、樂句偵測等技術,來控制各種即時效果器、以及預錄聲音檔案播放速度與音高之變化。
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2012年11月11日 星期日
「思。想。起」互動表演創作 (11/12)
交錯與集合盤旋─數位表演藝術創作成果四幕展
「思。想。起」互動表演創作
時間:2012.11.12 (一) 19:00
地點:涴莎永華館(台南市永華一街75號)
演出團體:林珮淳數位藝術實驗室、廖末喜舞蹈劇場
藝術總監:林珮淳
互動影音總指導:李家祥、鄭建文
互動舞蹈設計:林宜頻
互動影音設計:蔡秉樺、蔡昕融、卓桀緯、王秋雯、陳雅竹、呂竺耘
舞者:邱新茹
創作理念:
本表演乃將「思想起」予以重新編曲創作,大膽以互動影音與舞蹈作前衛性的詮釋,試圖表達對台灣本土文化之思想與追憶,讓舞者沈浸於不斷翻轉的互動影音背景中來敘述「思想起」。
本表演乃將「思想起」予以重新編曲創作,大膽以互動影音與舞蹈作前衛性的詮釋,試圖表達對台灣本土文化之思想與追憶,讓舞者沈浸於不斷翻轉的互動影音背景中來敘述「思想起」。
背景影像之設計因著舞者肢體的跳動而隨之變換與旋轉,「思想起」的聲響也可因著即時的互動程式與舞者肢體的變化,不斷的被重新解構與詮釋,讓傳統的「思想起」作更具前衞性的誇領域藝術表現。觀眾在欣賞作品時,彷彿悠遊於整個台灣的文化變遷之過去與未來時空中,且與台灣本土文化作前衛性與時代性的對話。
此展主題乃將民謠〈思想起〉重新編曲創作,並以互動影音與舞蹈作前衛性的表演。而互動影音背景的設計,將隨著舞者肢體跳動而變換、旋轉,同時也讓〈思想起〉的旋律不斷地重新解構與詮釋。藉由台灣民謠與數位媒體的結合,傳統的〈思想起〉將以前衛性的跨領域藝術作呈現,讓觀眾在欣賞之際,彷彿同時體驗了台灣文化的過去與未來,並與之開啟了時代性的對話。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台灣青年作曲家中提琴作品創作與詮釋研習會 (10/06)
我的新作《落葉吟》(給中提琴的獨奏曲》將在台北國際現代音樂節的「台灣青年作曲家中提琴作品創作與詮釋研習會」中發表。
詳細資訊如下:
活動名稱:2012 台北現代音樂節「台灣青年作曲家中提琴作品創作與詮釋研習會」
時間:2012/10/06 (六) 10:00
地點:東吳大學音樂系合奏教室
曲目:(如下所示)
詳細資訊如下:
活動名稱:2012 台北現代音樂節「台灣青年作曲家中提琴作品創作與詮釋研習會」
時間:2012/10/06 (六) 10:00
地點:東吳大學音樂系合奏教室
曲目:(如下所示)
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大提琴獨奏 Elegy 將發表於「台灣音樂館國際作曲比賽獲選作品音樂會」(10/13)
我的獲獎作品大提琴獨奏 Elegy (輓歌)將於「台灣音樂館國際作曲比賽獲選作品音樂會」(10/13)於東吳大學松怡廳發表,由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授鄭伊晴老師擔任大提琴演奏。本次音樂會為去年台灣音樂中心所籌辦的國際作曲比賽之獲選作品之發表。歡迎各位網友前往聆聽。
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聲樂作品 Morning at the Window 將發表於「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10/6)
我的室內樂新作品「Morning at the Window」(給女高音、長笛、鋼琴)將於十月六日發表於 「2012 台北國際現代音樂節」系列音樂會之「2012 現代聲樂作品室內樂專場發表會」。詳細時間地點請參考下面之連結(「2012 台北國際現代音樂節」網站):
https://sites.google.com/site/taipeinewmusic/zh/concerts
作曲者:鄭建文
創作年代:2012
演出紀錄:無
樂曲長度:約 8分鐘
樂曲解說:
此首作品是以英國詩人 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的詩作 Moring at the Window 為歌詞與題材,所譜寫的新音樂作品,藉由詩人在窗口觀望街道上的景象,傳達一種冷眼看人世的感覺。音樂對於歌詞的詮釋上,則藉由混著時而冷靜、時而激昂的音樂來傳達旁觀者內心壓抑的情感與表面的冷漠。聲樂的部分除了歌詞的演唱之外,也配合整體音響上的考量,演唱非屬於歌詞的長音。長笛則在吹奏時加入耳語的部分,唸出詩詞中的關鍵意象,如 trampled edges, damp souls, twisted faces, aimless smile等,藉以強調之,並與聲樂的部分相回應。
歌詞:
https://sites.google.com/site/taipeinewmusic/zh/concerts
10/6 (六) 16:30
《2012現代聲樂作品》室內樂專場發表會
Chamber Works with Voice by ISCM-TW Composers
謝昀倫 《訣筆詩》(李來基詞)為男中音、擊樂與鋼琴 (2010) 范立平 《石‧偈》(曹雪芹詞)為女高音、琵琶、雙簧管、鋼琴與擊樂 (2012) WP 鄭建文 《Morning at the Window》(T.S.Eliot)為女高音、長笛與鋼琴 (2012) WP 趙立瑋 《太空之詩》為男中音、長笛、低音提琴與擊樂 (2012) TpP 蔡淩蕙 《毀壞的城市》(楊熾昌詞)為南管歌者、洞蕭與鋼琴 (2012) WP |
◎演出:女高音林欣欣、陳心瑩,男中音陳敬堯、蔡漢俞,長笛林薏蕙、陳怡如,鋼琴簡美玲等
作曲者:鄭建文
創作年代:2012
演出紀錄:無
樂曲長度:約 8分鐘
樂曲解說:
此首作品是以英國詩人 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的詩作 Moring at the Window 為歌詞與題材,所譜寫的新音樂作品,藉由詩人在窗口觀望街道上的景象,傳達一種冷眼看人世的感覺。音樂對於歌詞的詮釋上,則藉由混著時而冷靜、時而激昂的音樂來傳達旁觀者內心壓抑的情感與表面的冷漠。聲樂的部分除了歌詞的演唱之外,也配合整體音響上的考量,演唱非屬於歌詞的長音。長笛則在吹奏時加入耳語的部分,唸出詩詞中的關鍵意象,如 trampled edges, damp souls, twisted faces, aimless smile等,藉以強調之,並與聲樂的部分相回應。
歌詞:
2012年7月14日 星期六
Rain Reflection 獲選為 2012 Città di Udine 國際作曲比賽決選作品
我的電子音樂作品 Rain Reflection 獲選為 2012 Città di Udine 國際作曲比賽決選作品,電子音樂組的決選名單共有 9人,選自46個國家共 126 個作品。
Udine, July 2012
TEM - Taukay Edizioni Musicali and Delta Produzioni Associazione Culturale announce the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osition Competition Città di Udine – Ninth Edition (2012).
The International Jury is thus composed:
Michele Biasutti (Italia) PresidentBernardino Beggio (Italia)Javier Torres Maldonado (Mexico)Özkan Manav (Turkey)Daniel Kessner (USA)
402 scores and recordings are arrived at our office from 49 countries (126 for “electro-acoustic music” section and 276 for “chamber instrumental group” section).
The Jury made a first selection.
The Finalists for the “electro-acoustic music” section were:
Kaja | Bjorntvedt | Norway |
Daniel | Blinkhorn | Australia |
Chien-Wen | Cheng | Taiwan |
Maxime | Corbeil-Perron | Canada |
Orestis | Karamanlis | Greece |
Robert | Normandeau | Canada |
Joao Pedro | Oliveira | Portugal |
Timothy | Roy | USA |
Benjamin | Thigpen | France |
The Finalists for the “chamber instrumental group” section were:
Germán | Alonso Rodríguez | Spain |
Helga | Arias Parra | Spain |
Christopher | Best | Great Britain |
Gregory | Caffrey | Ireland |
Gianluca | Deserti | Italy |
Gabriel | Dharmoo | Canada |
Leonardo | Duerto | Venezuela |
Kelvin King Fung | Ng | Hong Kong |
Gianni | Giacomazzo | Italy |
Burton | Goldstein | USA |
Massimo | Lauricella | Italy |
Javier Maria | López Rodríguez | Spain |
Joan | Magrané Figuera | Spain |
Andrea | Mattevi | Italy |
Matthew | Tommasini | USA |
Thomas | Wally | Austria |
Between the Finalists the Jury chose:
- First Prize for the “instrumental chamber group” section (1000 euros, public performance and realization of a CD of the concert) - Germán Alonso Rodriguez (Spain) with the composition Badass octet.
- First Prize for the “electro-acoustic music” section (1000 euros, public performance and realization of a CD of the concert) - Daniel Blinkhorn (Australia) with the composition frostbYte cHatTer.
- Special Prize Piero Pezzé for the “instrumental chamber group” section (500 euros, public performance and realization of a CD of the concert) - Andrea Mattevi (Italy) with the composition Punto-linea e nature morte.
- Special Mention and medal of the Presidente della Repubblica Italiana for the “instrumental chamber group” (public performance and realization of a CD of the concert) - Massimo Lauricella (Italy) with the composition Fiabe, miti e magie.
- Award patronaged by the Ministro della Gioventù della Repubblica Italiana to the best composer less than 30 years of age for the “instrumental chamber group” (public performance and realization of a CD of the concert) - Joan Magrané Figuera (Spain) with the composition Madrigal (Musik mit Gesualdo).
- Award of the FIDAPA to the best female composer for the “instrumental chamber group” (public performance and realization of a CD of the concert) - Helga Arias Parra (Spain) with the composition Confluencias
- Special Mention and medal of the Senato della Repubblica Italiana for the “electro-acoustic music” section (public performance and realization of a CD of the concert) - Maxime Corbeil-Perron (Canada) with the composition Fragments.
- Special mention and medal of the Camera dei Deputati della Repubblica Italiana for the “electro-acoustic music” section (public performance of the composition) - Orestis Karamanlis (Greece) with the composition Toys.
The eight compositions selected will be performed during the New Music festival “Contemporanea 2012” in October in Udine (Italy).
Vittorio VellaManager of TEM – Taukay Edizioni Musicali
2012年7月2日 星期一
新港藝術高中數位音樂研習營 - 第二梯次 (7/2~7/3)
此次「數位音樂研習營」是由嘉義新港藝術高中所承辦,為運用教育部「補助高級中等學校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畫」之經費所承辦之「音象爭鳴,新銳藝高」一系列講座之一,也是今年度第二梯次的數位音樂研習營。這個梯次中,除了我的 Max/MSP/Jitter 與 Reason 之講座之外,我也幫新港高中邀請了東海大學音樂系數位音樂講師、長春美術工程有限公司多媒體部執行長黃士眉老師擔任第二天課程的講座。
我的講座部分,介紹了 Max/MSP/Jitter 的影像偵測觸發MIDI音樂之設計,利用影像偵測的結果,控制 MIDI 音樂播放的速度,同學們學習能力都非常強,也多半能完成最後的成品,許多同學都非常投入,輸入自己喜歡的音樂,利用畫格色差偵測的結果,來控制 MIDI 檔案的播放開關、與播放速度。
我忽然覺得高中生可能是人生中最可愛的一個階段,不由得羨慕起高中老師的工作環境,也愛上了這一群可愛的孩子,在此默默祝福這些孩子們可以在這些「新奇古怪」的工作坊中,獲得許多新的啟發。
我的講座部分,介紹了 Max/MSP/Jitter 的影像偵測觸發MIDI音樂之設計,利用影像偵測的結果,控制 MIDI 音樂播放的速度,同學們學習能力都非常強,也多半能完成最後的成品,許多同學都非常投入,輸入自己喜歡的音樂,利用畫格色差偵測的結果,來控制 MIDI 檔案的播放開關、與播放速度。
我忽然覺得高中生可能是人生中最可愛的一個階段,不由得羨慕起高中老師的工作環境,也愛上了這一群可愛的孩子,在此默默祝福這些孩子們可以在這些「新奇古怪」的工作坊中,獲得許多新的啟發。
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國立台灣交響樂團101年度委託創作獲選 (5/22)
我正在進行的室內樂新作品「At the End of Spring」進入國立台灣交響樂團 101 年度委託創作第一階段入選名單,完稿後將獲得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四萬元創作補助。
101 年度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委託創作徵選辦法:
http://www.ntso.gov.tw/NTSO/Code/ActInfo6.aspx?id=42053d6c-6851-42d1-9443-3dc726d5528c
第一階段獲選作曲家名單:
http://www.ntso.gov.tw/ntso/code/ActInfo5.aspx?id=1dd8e528-10c3-4db4-b408-a7d2593b3b6d
101 年度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委託創作徵選辦法:
http://www.ntso.gov.tw/NTSO/Code/ActInfo6.aspx?id=42053d6c-6851-42d1-9443-3dc726d5528c
第一階段獲選作曲家名單:
http://www.ntso.gov.tw/ntso/code/ActInfo5.aspx?id=1dd8e528-10c3-4db4-b408-a7d2593b3b6d
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
少數民族電聲歌曲音樂會 (5/12, 5/20)
我的新作電子音樂鄉音於5/12 及 5/20 分別於淡江大學音樂廳及新竹文化中心國際會議廳發表。
此曲旨在回顧記憶中的民俗儀式之音景,創作素材主要來自客家八音,並以granular (粒子化)、convolution (音色交融) 等技術,將原本五聲音階的客家民俗音樂片段予以陌生化,使其形成一種撲朔迷離的特殊聲響與織度,並隱約展現客家民俗音樂的特徵,此外也透過 reverb(殘響)與 random panning (隨機聲音方位控制) 的方式,將聲音賦予不同的空間感。音樂結構安排上,以重擊似的聲響,作為每段音樂之開頭,隨之帶出陌生化後的民俗音樂片段,藉此慣性作為在變化的聲音素材下,形式建構的基本原則。
此次演出曲目如下:
曾興魁 / Shing-Kwei Tzeng
曲名:客家山歌組曲電子化 / The Electronic Hakka Mountain
Song Suite [屬性:客家]
編制:女高音與電聲 / Traditional
Chinese Instruments with Electroacoustic Music
黃志方 / Chih-Fang Huang
曲名:採茶歌 / Tea-Picking Song [屬性:客家]
編制:女高音與電聲 / Soprano and
Electroacoustic Music
董昭民 / Chao-Min Tung [屬性:原住民]
曲名:石竹源 / Stone Bamboo Source
編制:為石頭、竹筒和預錄電聲 / Stone, Bamboo, and Electroacoustic
Music
鄭建文 / Chien-Wen Cheng [屬性:客家]
曲名:Village Sound (鄉音)
編制:電聲 / Electroacoustic Music
林岑陵 / Tsen-Ling Lin [屬性:原住民]
曲名:戰士之歌 / The Song of Warriors
編制:電聲音樂 / Electroacoustic Music
曾興魁:
偉大的母親 [屬性:母親節歌曲] (註:僅5.12台北場)
演出形式:人聲與鋼琴(Vocal and Piano)
Mark van Tongeren [屬性:泛音唱法] (註:僅5.20新竹場)
演出形式:人聲(Overtone Singing)
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新港藝術高中「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畫」講座 (3/22)
此次筆者受新港藝術高中的邀請,至該校帶領高中生們體驗「機遇音樂」,除了為學生們介紹機遇音樂的作曲家與作品之外,也帶領學生們以 Max/MSP 結合隨機節奏、隨機音高、與隨機聲音的播放,讓學生們體驗隨機的音景世界。此次的講座,為該校「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畫 - 專題探索選修課程」的一部份。
2012年2月5日 星期日
大提琴獨奏曲獲得「TMC國際作曲大賽」優選獎 (2/5)
我的新作品給大提琴獨奏的「輓歌」,獲得 TMC 國際作曲大賽「西洋樂器獨奏組」優選獎。此次比賽是由台灣音樂中心所籌辦,共分為「西洋樂器獨奏組」、「傳統樂器獨奏組」、「小合奏組」、「NCO獎組」四組,開放給國內外作曲家參賽。西洋器樂獨奏組優選獎名單如下:
相關細節及獲獎名單請參閱:
http://tmc.ncfta.gov.tw/cht/index.php?code=list&flag=detail&ids=2&article_id=479
西洋樂器獨奏組
評審:賴德和、林進佑、麥偉鑄、賈國平、洪崇焜
編號 | 作曲者 | 作品名稱 |
W03 | 林格維(臺灣) | 獨角戲 Monologue |
W10 | 黃苓瑄(臺灣) | 騷 Disturbance |
W13 | 鄭建文(台灣) | 輓歌 Elegy (for solo cello) |
W22 | 李綺恬(台灣) | 沉默之聲 |
W28 | 許揚寧(台灣) | 山語 Whispering to the Mountain |
http://tmc.ncfta.gov.tw/cht/index.php?code=list&flag=detail&ids=2&article_id=479
2012年2月3日 星期五
新港藝術高中「數位音樂創作研習營」(2012/2/6)
此次受新港藝術高中委託,配合教育部對於研習營的內容方向的特別要求,幫他們規劃有別於一般數位編曲的「數位音樂研習營」,第一梯次內容將以 Max/MSP/Jitter 及互動表演藝術為主軸。以下為第一梯次的課程內容:
http://www.sgash.cyc.edu.tw/htm/news_detail.php?sn=4031
http://www.sgash.cyc.edu.tw/htm/news_detail.php?sn=4031
實施日程 | 課程名稱與內容 | 預計成果表現 | 授課教師 |
(2小時) 10:00~12:00 | 互動音樂與跨媒體表演: (1) 介紹互動音樂的演進 (2) 介紹互動科技結合音樂與跨媒體表演的新趨勢 | (1) 使學生瞭解互動音樂的新趨勢 (2) 使學生瞭解互動影音與跨媒體表演的新趨勢 | 鄭建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互動媒體設計所專 |
(4小時) 13:00~17:00 | 數位樂器初探: (1) Max/MSP/Jitter 介面簡介 (2) Max/MSP/Jiiter 自製簡易合成器 (3) Max/MSP/Jitter 互動聲音控制 | (1) 使學生學會基本的聲音合成原理 (2) 使學生能透過模組化程式,製作簡易互動樂器 | 同上 |
(4小時) 10:00~12:00 13:00~15:00 | 用音樂做實驗 (1) 互動聲音裝置的介紹與示範 (2) 互動軟體與硬體界面解說 (3) 分組與討論、作品規劃和製作 (4) 成果分享 | (1)使學生瞭解聲音藝術與科技結合的歷史,並以開放式的態度與學生一起尋找科技與藝術的關連以及與個人經驗的未來連結。 (2)發展年輕的學子對數位技術與人文藝術結合的概念,並將其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讓生活因為科技與創意的應用而變得更豐富有趣。 | 董昭民(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專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