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管弦樂「夜來風雨聲」獲選由省立台灣交響樂團發表 (11/29)

我的2011年新作管弦樂「夜來風雨聲」參加100年度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建置音樂創作與行銷平台」獲選於11月 29 日週二晚間由省立台灣交響樂團發表於台中中興堂。此次比賽,經過初選之後,共有四件作品參加決選,決選比賽結果,「夜來風雨聲」獲得第三名。(第一名及佳作從缺)

這次作品發表,讓我又學到很多,也想到很多記譜上的問題,在此做了一些目前的結論:

(1) 音量標示要如何讓指揮及演奏者非常清楚作品的意圖。我自己的體悟,認為管弦樂的音量標示,過多的細節,將容易使演奏者與指揮看不到整體的結構。細節的標示,在室內樂中會直接影響音樂的表情,但在大的樂團中,卻讓這些細節變得相對來說較不重要,比較重要的反而是整體的音量變化所造成的音樂方向性。

(2) 有些人認為音量的極限標示到 ffff 或 pppp 都顯得過度,我自己習慣上最大音量只標示到 ff,但此次演出所得到的結果是被誤解為整首曲子不需要太大的音量對比。恰巧這幾天有機會瀏覽 Saariaho 的 Verblendungen 管弦樂作品,證實她也是標示到 ffff 為最大音量。我想真實樂器的極限,可能難以做到這麼大的音量對比,但詮釋音樂的演奏家或指揮,卻可能非常需要這種誇張的音量標示,才能更容易注意到表情的變化,尤其是現代音樂的排練時間非常短,雖誇張卻有效的表情記號,反而有助於演奏者與指揮對於樂曲的理解。


(3) 對於銅管與部分音量對比度可以非常大的打擊樂器(如 tam-tam)而言,在所有樂器需達音量平衡的情況下,實無須將銅管與打擊樂器的音量標示降一級來配合其他樂器,尤其是打擊樂器,由於被安排在舞台後方,真正現場演出時,音量反而很容易被其他樂器掩蓋,定音鼓、大鼓音量標示較弱時,其實都很難被聽到,定音鼓、大鼓 高頻的部分,其實都會被其他樂器所遮蔽,因此高頻部分並不像室內樂中的打擊樂器可以被聽到其明亮部分的音區。CD 中的管弦樂錄音,打擊樂器往往可以聽得很清楚,極有可能是數位後製所得到的效果,未必真實。


(4) 配器時,低頻若被過度忽略,會造成音響上無法烘托出氣勢,銅管的低音區,其實可以有效補足人耳對於低頻較不敏感的缺陷,低音大提琴在份量上仍不足以支撐低頻的需求。短笛或長笛音量上實際會比想像中更為小聲,儘管配器學上會告訴我們短笛、長笛高音區可以穿透整個樂團,但實際上未必那麼理想,仍須在該樂器力度較強時,才可被聽到,原因可能是音響學上,高頻原本就無法傳得遠之故,因此短笛、長笛有可能需要更強的音量標示配合演奏者能瞭解音量的需求之下,才能達到與其他樂器之間的平衡或將其旋律浮現於樂團合奏之上。另一個影響長笛、短笛是否被清楚聽到因素,則是音域上是否與其他樂器重疊,以及音域是否夠高以達到較高的音量。 


以上是此次採排與演出的心得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