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1日 星期日

進階互動影音工作坊結束感言

Max/MSP/Jitter 互動影音進階工作坊,在今天終於告一個段落,自己也暫時鬆了一口氣。下一期台北數位藝術中心所舉辦之 Max/MSP/Jitter 互動影音工作坊進階課程之詳細時程與課程內容請見 http://www.dac.tw/workshop/WorkShop_100320.html

這幾次的工作坊,除了在學學生之外,還有不少公私立大學任教的老師與專業藝術家,其實我覺得最有意思的還是透過這個機會跟各個領域的朋友們交換藝術創作的心得,瞭解到有好多人是熱衷於藝術創作的,我並不是那麼孤獨。此外,我也開始願意嘗試跨領域的創作與合作,雖然我仍然熱衷於學院派的音樂創作,但是跨領域的結合,也的確是一條值得嘗試的路,尤其是即時影像部分的運用與創作合作,是我目前最想嘗試部分,有了一定的Max/MSP/Jitter 基礎後,再針對創作目標去找程式設計的方法,思維的過程,會使得技術與創作同時進步,因此目前結合表演藝術與即時影像的創作合作機會,是我目前很想做的。

這次工作坊,有人問我說 Max/MSP/Jitter的程式碼要去哪下載,其實有很多地方都可下載 Max/MSP/Jitter 的程式碼,只是對創作者而言究竟有沒有用、是否是好的程式碼範例,在篩選上比較是問題,因此很多時間有可能是花在蒐集、測試、篩選各種程式碼,並且須試著理解之,最後才能變成自己的技能,並為創作帶來新的養份。然而,一般而言,當程式碼已經變成創作的一部份時,通常創作者都不太願意分享程式碼,這也是為何有效而優化的程式碼是很珍貴的,有人解釋給你聽更是很難得的機會。這幾次工作坊中,我其實已陸續分享了一些秘訣於其中,例如資料接收的速度控制法、spike 的偵測法、亂數分配聲音位置的方法等、poly 的節能方法等,這些都是手冊中沒有或說不清楚的東西。這些技巧是讀了一堆程式碼、paper、努力K手冊、隨時隨地想互動的點子,所慢慢累積與篩選出來的。有時為了理解一個有趣的程式碼,會讓我枯坐一整天,試著瞭解許多物件個別功能之後,仍然不解程式碼的原理,然後只好投降(jitter 裡頭最多這種難懂的東西);有時候過了一段時間的沈澱之後,看到以前自己寫的程式碼,會忽然又想到其他的方法優化或簡化之。 我的老師 Andrew May 及 Butch Rovan 給了我許多的關於互動與聲音設計程式上的啟發與密技,我的同學王晶也分享給我許多好點子,還有一些互動音樂的名家 Cort Lippe、Richard Dudas、Peter Elsea 等人都幫助過我,從同領域的人得到技術或程式碼,是最省時間也最有效的方法。否則程式碼的設計方向與目的不計其數,參數上千種,沒有目標的學習,有時候蠻費時間的。我自己則通常只專注於跟互動表演藝術相關的技術。

話說回來,對於初學者而言,不問其目的是否有利於創作,任何程式碼都值得研究,好比學英文要多讀文章一般,除了貴人相助之外,苦工是免不了的。國內有些藝術家或學院派創作者認為技術性的東西不應該花太多時間鑽研,但我認為這跟「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道理一樣,沒有經過一番技術的淬鍊,哪裡能知道哪些是技術上可以輕易達成的而可以用在創作上,哪些則又是技術上難以做到的,使得創作時不得不技巧性的迴避這些意圖。但不可忽略的,只學技術而不應用在創作的人,幾年後新的技術或新的物件出來,這些努力可能變得完全沒有價值了,這也是為何國際上不少老一輩的電腦音樂專家,若沒有過優秀的音樂作品,價值總是隨著年紀而遞減;傳統的器樂作曲家,則常常是身價隨著年紀而遞增。有鑑於此,我最近想要把 Jitter 的技術也拿來做創作運用,免得淪為平白浪費時間於這種更新快速的技術上。

這次工作坊遇到國立台南大學的林豪鏘老師,有趣的是他覺得 processing 比 max/msp/jitter 容易,因為前者是 step by step 的設計法,這讓我想到 max/msp/jitter 的模組化設計,或許更適合藝術家慣於跳躍式的思考。不過,我也蠻想找個時間學習 opengl、java、或 processing 程式設計,因為這些程式碼其實是可以轉到 max/msp/jitter 使用的,我看過許多非常美的 max/msp/jitter 程式碼,多半移植自其他的程式語言而來。不知有哪些地方可學?

今天 DAC 還送給我這幾年台北數位藝術節的 DVD 共三張,也算是另一種收穫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