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電子音樂在台灣的前景

2007年回國後,在各校開設的課程,種類從傳統的和聲、對位、樂器學、樂曲分析、作曲,至數位音樂、互動影音程式設計,讓我體驗了最忙碌的生活。其實並非沒有專職的機會,只是當初自己設定音樂系為目標,因此婉拒了一些設計系所全職教職的機會,甚至包含全國最好的設計系的教職工作。這段時間的開課經驗,每週到達二十堂課以上,且科目不同,學校地點也不同,讓我瞭解整個台灣音樂的學術圈、設計的學術圈的大致狀況,對於未來自己的研究與創作之定位,慢慢有了新的想法和更開闊的心胸去接受台灣不同的學術環境。

基本上,台灣的音樂系所,規模過小,專業分工無法完善,又加上音樂科系本來就主修分類繁多,因此往往只能繼續墨守成規,無法接受新的音樂學科,加上少子化之故,雪上加霜,無論是音樂行政、音樂科技、音樂治療等新興科目,在台灣都很難成為一個專業;一個系所的方向,其實只是依循現有專任師資的專長而規劃,即使升學市場上有了新的需求、國際潮流有了新的方向,也無法改變現有制度。其中,以數位音樂、電子音樂為例,儘管由於政府推動數位產業而日顯重要,加上國際間學院作曲的方向急速轉變,學院裡頭「新音樂」創作,已經逐漸「風格化」,而慢慢失去趣味,也導致電子音樂或數位音樂相關的研究、科技結合傳統器樂的創作以開創新的音樂語言,成為未來趨勢之所在,然而,卻無法成為台灣音樂科系中的一項專業,的確令人遺憾。但從反面看來,這卻也為許多在音樂系的學生中,提早跨一步到電腦音樂上的人,提供了寬廣的機會。這個現象由國內許多數位設計科系,願意聘任音樂專長的專任教師之潮流,甚至不論學歷高低(最低至專科學歷皆有)、是否是作曲主修或演奏主修,都有機會來教授電腦音樂、音效處理等課程,便可以瞭解其在學術市場逐漸增加的重要性、及現有學經歷皆俱足的師資不足的現況。

反而是在台灣的音樂學院中,電子音樂發展得較慢,主要是因為在國內音樂學術圈中,基於規模較小、個別課制度又強化了派系傳承與排外傾向,很難避免「近親繁殖」,因此阻礙了新的學科之建立。

然而,山不轉水轉,我以為新一代的台灣的藝術家、電子音樂創作者,需要學會在最少的資源之下,以最精緻的、與眾不同的作品與獨到的設計,走向國際舞台。傳統的器樂音樂創作,往往需要大量人力的支援,才易於展現作曲家的音樂想法;新一代的「電子-器樂」音樂,則需要的是個人的技術與更多的巧思,其中,互動影音的相關作品,無論是互動音樂、或更新的影音互動創作,由於技術與創意層次皆具備的競爭者少了許多,再加上呈現的效果又往往令人驚豔,反而成為一項讓新藝術家可以活躍於國際空間的新方向。我以為以跨足國際為目標與前提下,未來的前景仍然是樂觀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