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1. 即時互動音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1. 即時互動音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

「電子音樂與聲音設計」新課程於 2021 年 2 月份開課

台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互動音樂與多媒體實驗室」碩班 2021 年新開課程「電子音樂與聲音設計」將於 2020 年 2 月份開課。課程內容將由電子音樂、數位音樂相關軟體之實務應用,進而導入「自適性音樂」與遊戲設計的整合運用,使用到的軟體包括:Ableton Live (含 Max for Live 相關聲音設計之功能應用)、配合自動編曲軟體之輔助,進而導入自適性音樂(Adaptive Music)之概念介紹、自適音樂軟體 FMOD 與遊戲引擎 Unity 之結合應用,並建立基本的 Adaptive Music 雛形,以作為進一步以互動裝置、遊戲設計等之互動音樂設計依據。

PS:本課程歡迎跨系選修、跨校選修(非北科之他校學生,大學部、碩士生可以校際選修進行修讀)、隨班附讀(非學生身分者,可透過北科註冊組繳費後進行修讀)。

校際選修程序:

2021 年課程大綱:

北科課程查詢系統:



 Adaptive Music 概念簡介



期中作業:期末專案企劃、現有進度展示報告

期末作業範例:

選擇 1: 遊戲配樂 DEMO 


選擇 2:互動音樂&簡易氛圍切換雛形 DEMO


選擇 3: 結合影像之音樂 DEMO (例如自行拍攝的 MV、新媒體音像或表演的之影片配樂、電影片段的配樂、靜圖轉動畫之影片配樂等)

新媒體作品影音範例:

https://www.jingwangmusic.com/compositions

http://cwcheng2009.blogspot.com/p/blog-page_4.html

靜圖轉動畫之影片配樂範例:



 


2016年5月28日 星期六

合創互動裝置作品「共感者」參加 2016第二屆全國跨域創新設計展演競賽獲獎

此次台藝大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的學生、結合我跟李家祥老師的互動技術,所創作的互動裝置作品獲得了 2016第二屆全國跨域創新設計展演競賽第二名,我跟李老師順便沾了光。

http://artscenter.web.nthu.edu.tw/files/13-1898-91879.php?Lang=zh-tw





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互動音樂作品「雨中菊」將於十方樂集首演(6/29, 週六)

我的新作給木琴與互動音樂系統之作品「雨中菊」將於 6/29 ( 週六 ) 於十方樂集首演,此作品為打擊樂家孫名箴老師(北德州大學音樂藝術博士)所寫。歡迎大家前往聆聽,購票從速。


演出曲目:
1. Pure Black for Marimba (作曲:Ming-Chiing Chiu)
2. Slender Beams of Solid Rhythm (作曲:Dave Hollinden)
3. Chrysanthemum in the Rain (作曲:鄭建文)
4. La Fiesta (作曲:Chick Corea)
5. Percussion Concerto (作曲:Jennifer Higdon) 

打擊樂家孫名箴老師簡歷:留美打擊樂家,2005年獲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打擊樂演奏碩士。2007年赴美國北德克薩斯州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攻讀博士。2011年6月取得博士學位。曾任北德大學助教、卡羅地區(Carroll ISD)打擊樂教師;現任東吳大學及台中教育大學音樂系打擊樂兼任助理教授。

採排錄影如下: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WOCMAT 2011 電腦音樂作品發表會 - 互動音樂《獨白》首演 (12/4)



《獨白》給小提琴與互動音樂系統為我在今年度的新作品,技術上主要使用樂句偵測與音符密度偵測來控制即時效果器。此作品首演於 2011年 WOCMAT 研討會的音樂會。樂曲解說如下:

Soliloquy(獨白)為給小提琴與互動電腦音樂系統之作品,旨在描述一種自我對話的情境,單一個體化為兩個時而衝突、時而一致的角色,器樂的部分猶如獨白者的自言自語,電腦的回應則猶如獨白者的內心所思。兩者表面上獨立,卻來自同一個自我;獨白者使用明確的語言如同樂器演奏者以固定音高演奏;內心所思則可以是化成語言之前的抽象的意念與感受,猶如電腦可能以非固定音高的方式回應。演出時,以電腦偵測小提琴的音符密度、音高範圍、樂句起落點等,並以此偵測結果來控制或影響電腦對於演奏者的回應。此曲之互動系統是在Max/MSP 中完成,並使用即時效果器如reverbharmonizerdelaygranular synthesislooper ring modulation等。


以下是《獨白》(Soliloquy) 給小提琴與互動音樂系統的演出錄影:



WOCMAT 目前已成為台灣地區最有規模的年度電腦音樂研討會,這次大概是歷屆以來,請到的外國演講者最多的一次,其中互動音樂的國際頂尖作曲家 Cort Lippe 與 IRCAM 樂譜追隨的研究者 Arshia Cont 都在受邀之列。以下是我與 Arshia Cont (上)及 Cort Lippe (下)的合照。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ACL 亞太音樂節電腦音樂作品發表會 (12/2) - 晨雨 ( 給鋼琴與max/msp ) 首演

我的互動音樂作品  《晨雨》於12月 2 日週五於台灣師範大學知音劇場首演(此曲曾獲選為捷克 Musica Nova 2010 電子音樂創作大賽器樂組決選作品),此音樂會為目前正在進行中的亞太音樂節的節目之一,也是一年一度的 WOCMAT 電腦音樂研討會的節目之一。

亞太音樂節的相關訊息可見:
http://www.acl-taiwan.org.tw/schedule.html

WOCMAT 研討會相關訊息可見:
http://archive.music.ntnu.edu.tw/wocmat2011/index.htm

此次音樂會《晨雨》首演錄影如下:



演出時間地點:

16:00電聲音樂II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知音劇場

此次音樂會的曲目如下:

  • 克里布朗(紐西蘭):《內鳴》單簧管及電聲 (2010)
    Chris CREE BROWN (New Zealand): Inner Bellow, for clarinet and tape (2010)
  • 鄭建文(臺灣):《晨雨》鋼琴與電聲 (2010)
    Chien-Wen CHENG (Taiwan): Morning Rain, for piano and electronics (2010)
  • 周欣瑜(臺灣):《子夜秋歌》大提琴與電聲 (2011)
    Hsin-Yu CHOU (Taiwan): Midnight Autumn Song, for cello and electronics (2011)
  • 劉道元(韓國):《具象音樂II》(創意一百)
    Do-Won YU (Korea): Concrete Music II, for electronics (Centennial Seconds)
  • 陳映蓉(臺灣):《鋼琴的解構》電聲音樂(創意一百)(2011)
    Ying-Jung CHEN (Taiwan): Deconstruction of the Piano, for electronics (Centennial Seconds) (2011)
  • 蕭永陞(臺灣):《漂浮節奏》電聲音樂 (2010)
    Yung-Shen HSIAO (Taiwan): Drifting Rhythm, for electronics (2010)
  • 摩洛波利(義大利):《人聲練習曲》電聲音樂 (2009)
    Nicola MONOPOLI (Italy): Vocal Etude, for electronics (2009)

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

「無絃彩箏」互動聲音裝置設計 (2008-2009)

「無絃彩箏」互動聲音裝置設計,是我在 2008-2009 年間,為了教學用途所設計的一個互動影音裝置範例。主要是使用畫格色差偵測,來觸發五聲音階的準則。為了便利數位音訊效果器的使用,程式設計上使用 soundfont 的聲音取樣,來取代電腦內建的 MIDI 音色,並設計五聲音階的篩選機制,將非屬於五聲音階的音高過濾掉,並以亂數控制音區的高低。當畫格色差偵測的結果反應出使用者較快速的肢體移動時,則使五聲音階音高產生的速度加快。此外,為了模擬古箏的語法,因此也加入隨機控制的滑音。前述聲音訊號又被用來影響隨機產生的彩圖之像素的位置,而使得抽象的彩圖,得以反應畫格色差偵測的結果,亦即使用者的肢體位移變化程度。

2010年1月26日 星期二

Moth and Fire 互動音樂 wocmat 2009 演出影片

Title: Moth and Fire for Flute and Interactive Computer Music System  (revised in 2009)

Program Notes:

This piece is inspired by the irony and sadnes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 and fire - a moth tends to be attracted by the flame of fire in the darkness and eventually falls into the blaze. In this piece, the flute is intended to symbolize the moth and the computer the flame. The interactivity between the two are achieved by various real-time effects mainly including FFT freezer, spectral delay, granular delay, and reverse delay controlled by different algorithm based on the audio analysis of the flute performance. Different real-time effects and processed sound files of the flute are layered in various combinations to represent the image of the moth going in and out of the fire before its inevitable death in the fire.

《飛蛾與火》這首作品主要靈感來自飛蛾撲火的典故:「過去有佛,欲令眾生厭舍五欲,而說偈言:譬如飛蛾見火光,以愛火故而競入,不知焰炷燒然(燃)力,委命火中甘自焚」(《心地觀經·離世間品第六》)。 有感於生命的無奈乃在於無論你用何種方式去過,也都將走向結束,只是不同人選擇不同的方式去經歷它而已。 此曲乃藉由音樂呈現不願庸碌無為者,寧葬身火中也要擁有瞬間粲然的勇氣與此中無奈。長笛主要用來象徵飛蛾翩然,電腦部分則代表火焰灼灼,藉由互動科技將器樂與電腦即時數位效果器兩者緊密結合。其中使用的主要DSP技術包括快速傅立葉轉換(FFT)產生的踏板效果及頻譜延遲技術、結合粒子化合成之延遲效果、反相延遲技術,並由電腦偵測現場器樂演奏的各種姿態數據來控制上述效果器的各類參數。藉由不同起落的即時效果器,搭配預先錄製、變形處理過的相似音色,疊合出各種絢麗繽紛的音色與織度,飛蛾在化為灰燼前來往穿梭於熾熱火焰間的景象,乃歷歷呈現。

前半段:


後半段:

2010年1月22日 星期五

《雪咒》(為二胡、長笛、鋼琴與大提琴與Max/MSP的四重奏 互動音樂)

Snow Spell for Flute, Erhu, Cello, Piano, and Max/MSP

Title: Snow Spell (Real-time for Erhu, Flute, Cello, and Piano, and Max/MSP)《雪咒》(為二胡、長笛、鋼琴與大提琴與Max/MSP的四重奏 互動音樂)

Duration: ca. 18 min.

Finished Date: March 25, 2007

片段 1


片段 2


片段 3


Program Notes:

This one-movement piece, Snow Spell for erhu, flute, cello, piano and Max/MSP, is intended to depict the beauty of a snow scene mixed with eastern cultural association and related personal fantasy by presenting four different impressions of snow through music, The First Snowflake, Footprints Vanishing in the Storm, A Soliloquy in the Snow, and The Past Melts from the Window Panes. The four impressions of the snow scene will be presented in order in music through different textures, timbres, and temporalities. Transitions will obscure the demarcation between the four different sections. Pentatonic scales, traditional erhu glissandi, embellishment, and pizzicato techniques, and quotations from Chinese folk tune River of Sorrow are incorporated to evoke Chinese folklore as a context for the images of snow. The pitch structure focuses on the interval of a third, used both diatonically and chromatically in (0 1 4) or (0 1 4 5) pitch sets in order to combine the elements of eastern pentatonic materials, and western atonal techniques as a whole.

給二胡、長笛、大提琴、鋼琴、Max/MSP 之四重奏單樂章作品《雪咒》(Snow Spell) 之創作靈感源於欣賞雪景之時所喚起之夾雜著文化聯想、個人情感與幻想的四種對雪的印象(英文標題因文化之不同,僅以相似的意象命名之) — 「初雪晶瑩落地融」 (The First Snowflake)、「漫天飛雪掩孤墳」 (Footprints vanishing in the storm)、「雪夜獨白」 (A Soliloquy in the Snow)、「雪疏風杳記憶殘」 (The Past Melts from the Window Panes)。樂曲依照此四個雪的印象為段落標題,依序發展。每個段落之間,或以音樂過渡相連結而模糊了標題段落的區分,或以織度對比、張力起落、和聲的穩定度及不同的音樂時間感傳達不同的標題意象,彼此串連成曲。樂曲中並運用二胡的各種傳統滑音、裝飾音的技巧,結合不同撥絃技法,藉以傳達中國文化的意象;此外,也藉由引用二胡名曲《江河水》的音樂片段於「雪夜獨白」的段落中,呈現《雪咒》一曲所要表達的對於往事陳跡之無奈與感傷,並引發對於中國文化中各種淒美印象的聯想。全曲運用三度音程為主要動機,轉換於調性與無調性之間,以期將東方素材及西方的創作技法融合為一。

2009年5月22日 星期五

我的互動音樂作品《飛蛾與火》(片段)

《飛蛾與火》給長笛與 Max/MSP 之互動音樂作品

這是繼《風的素描》之後的第二首互動音樂作品,對於我而言,比較像是互動音樂技術的實驗,這個作品中,多數聲音事件或效果器參數觸發,都是由電腦自動完成,手動更換 cue 點的時機較少,不超過十個 cue 點,也因此在形式結構上,反而變得較為鬆散、或者說是每次演出的結果都不太一樣,對我而言,並不能算成功的作品,只能說是一種實驗性作品。

此外,這個曲子當中,我自己也設計了一些即時效果器,包括每次聲音都有不同變化的 FM 合成、多聲部 FFT 延音效果器、loop 延音效果器、及粒子化合成似的亂數聲像偏移等,程式設計上是一個比較大的工程,大概花了一年時間去研究這些效果器的設計。反而是長笛的部份,大概只用了一週的時間就寫完,因此很難細緻,風格上也趨於傳統、旋律為主的風格。然而,後半段的粒子化效果器、Ring Modulation 的自動控制,我個人以為還蠻精彩的,下面這段就是音樂的後半段。



2009年5月3日 星期日

我的互動音樂作品 《風的素描》

以下是我第一次(2005)創作的互動音樂作品,雖然在互動技術上並沒有使用很高深的技巧,但是整體上的佈局,我自己還蠻喜歡的。之後寫的一些互動作品,反而是注重互動技術的突破,但音樂本身卻不夠精緻,未來有機會改良之後,再分享其他作品。



樂曲解說:
欣賞自然界的風雨蟲鳥常帶給我一種出塵的想法,此時此刻,彷彿世俗的理想、現實的侷限、身心的苦痛都可以暫時消融,身體不復存在、思想不復輾轉,只有風的印象與禪心的自然映照。此首曲子及基於這樣的感受,將薩克斯風作為「風」、電腦即時聲音分析與互動的手段作為「心的映照」,放棄大量使用預錄的聲音檔案之搭配,而以即時回饋為電腦音樂部分主要的設計,企圖表達異鄉遊子獨坐聽風,靜待內心矛盾與無奈的繁雜心情沈澱、消融在風與禪心的反照中之心情。

程式設計部分,分為五大部分:聲音播放與收錄、混音器、音樂姿態分析(gestural control)、效果器、Qlist自動化控制。藉由麥克風現場即時將聲音透過Max/MSP收錄到電腦之中,並將聲音透過軟體混音器的控制,發送到每個效果器。利用音樂樂句姿態分析的結果,驅動效果器的內部參數,配合少數預先錄製的聲音片段,由薩克斯風演奏者以MIDI踏板透過Qlist來做整體操控,使之能與薩克斯風即時呼應,產生音樂性地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