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1. 線上現代音樂 - 即時互動音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1. 線上現代音樂 - 即時互動音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新作客家聲樂作品首演於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7/20)

我的新作「南山池」(給女高音與互動電腦音樂系統)於 7月20日首演於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作品名稱:南山池
樂曲長度:8 分鐘
編制:給女高音與互動電腦音樂系統

樂曲解說:此曲採用閩西客家詩人梁藻的作品《南山》為歌詞:「翡翠吹翻荷帶雨,鷺鷲飛破竹林煙。時沽村酒臨軒酌,擬摘新葉靠石煎」。人聲部分以五聲音階為音高控制的主要準則,搭配唸誦與吟唱,配合互動電腦音樂系統的運用,注重人聲與互動系統結合所產生的特殊織度、空間感、與空靈的氛圍。主要使用的即時效果器包含殘響、粒子化特效、延遲、合音器等,藉此傳達一種遺世拔俗、渾然自得的歌詞意境。







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互動音樂作品「雨中菊」將於十方樂集首演(6/29, 週六)

我的新作給木琴與互動音樂系統之作品「雨中菊」將於 6/29 ( 週六 ) 於十方樂集首演,此作品為打擊樂家孫名箴老師(北德州大學音樂藝術博士)所寫。歡迎大家前往聆聽,購票從速。


演出曲目:
1. Pure Black for Marimba (作曲:Ming-Chiing Chiu)
2. Slender Beams of Solid Rhythm (作曲:Dave Hollinden)
3. Chrysanthemum in the Rain (作曲:鄭建文)
4. La Fiesta (作曲:Chick Corea)
5. Percussion Concerto (作曲:Jennifer Higdon) 

打擊樂家孫名箴老師簡歷:留美打擊樂家,2005年獲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打擊樂演奏碩士。2007年赴美國北德克薩斯州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攻讀博士。2011年6月取得博士學位。曾任北德大學助教、卡羅地區(Carroll ISD)打擊樂教師;現任東吳大學及台中教育大學音樂系打擊樂兼任助理教授。

採排錄影如下: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WOCMAT 2011 電腦音樂作品發表會 - 互動音樂《獨白》首演 (12/4)



《獨白》給小提琴與互動音樂系統為我在今年度的新作品,技術上主要使用樂句偵測與音符密度偵測來控制即時效果器。此作品首演於 2011年 WOCMAT 研討會的音樂會。樂曲解說如下:

Soliloquy(獨白)為給小提琴與互動電腦音樂系統之作品,旨在描述一種自我對話的情境,單一個體化為兩個時而衝突、時而一致的角色,器樂的部分猶如獨白者的自言自語,電腦的回應則猶如獨白者的內心所思。兩者表面上獨立,卻來自同一個自我;獨白者使用明確的語言如同樂器演奏者以固定音高演奏;內心所思則可以是化成語言之前的抽象的意念與感受,猶如電腦可能以非固定音高的方式回應。演出時,以電腦偵測小提琴的音符密度、音高範圍、樂句起落點等,並以此偵測結果來控制或影響電腦對於演奏者的回應。此曲之互動系統是在Max/MSP 中完成,並使用即時效果器如reverbharmonizerdelaygranular synthesislooper ring modulation等。


以下是《獨白》(Soliloquy) 給小提琴與互動音樂系統的演出錄影:



WOCMAT 目前已成為台灣地區最有規模的年度電腦音樂研討會,這次大概是歷屆以來,請到的外國演講者最多的一次,其中互動音樂的國際頂尖作曲家 Cort Lippe 與 IRCAM 樂譜追隨的研究者 Arshia Cont 都在受邀之列。以下是我與 Arshia Cont (上)及 Cort Lippe (下)的合照。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ACL 亞太音樂節電腦音樂作品發表會 (12/2) - 晨雨 ( 給鋼琴與max/msp ) 首演

我的互動音樂作品  《晨雨》於12月 2 日週五於台灣師範大學知音劇場首演(此曲曾獲選為捷克 Musica Nova 2010 電子音樂創作大賽器樂組決選作品),此音樂會為目前正在進行中的亞太音樂節的節目之一,也是一年一度的 WOCMAT 電腦音樂研討會的節目之一。

亞太音樂節的相關訊息可見:
http://www.acl-taiwan.org.tw/schedule.html

WOCMAT 研討會相關訊息可見:
http://archive.music.ntnu.edu.tw/wocmat2011/index.htm

此次音樂會《晨雨》首演錄影如下:



演出時間地點:

16:00電聲音樂II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知音劇場

此次音樂會的曲目如下:

  • 克里布朗(紐西蘭):《內鳴》單簧管及電聲 (2010)
    Chris CREE BROWN (New Zealand): Inner Bellow, for clarinet and tape (2010)
  • 鄭建文(臺灣):《晨雨》鋼琴與電聲 (2010)
    Chien-Wen CHENG (Taiwan): Morning Rain, for piano and electronics (2010)
  • 周欣瑜(臺灣):《子夜秋歌》大提琴與電聲 (2011)
    Hsin-Yu CHOU (Taiwan): Midnight Autumn Song, for cello and electronics (2011)
  • 劉道元(韓國):《具象音樂II》(創意一百)
    Do-Won YU (Korea): Concrete Music II, for electronics (Centennial Seconds)
  • 陳映蓉(臺灣):《鋼琴的解構》電聲音樂(創意一百)(2011)
    Ying-Jung CHEN (Taiwan): Deconstruction of the Piano, for electronics (Centennial Seconds) (2011)
  • 蕭永陞(臺灣):《漂浮節奏》電聲音樂 (2010)
    Yung-Shen HSIAO (Taiwan): Drifting Rhythm, for electronics (2010)
  • 摩洛波利(義大利):《人聲練習曲》電聲音樂 (2009)
    Nicola MONOPOLI (Italy): Vocal Etude, for electronics (2009)

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Russell Pinkston 的互動音樂作品 Lizamader

美國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的教授 Russel Pinkston (http://www.russellpinkston.com/) 的給長笛與Max/MSP 互動系統的作品 Lizamader,可說是長笛的互動音樂作品中,最常被演出的一首,以前念北德州大學博士班時,這首作品就在我的學校演過至少三次以,也在美國電腦音樂會年會 SEAMUS 中也演出過,前幾年的上海電子音樂節,這首作品也是受邀演出作品之一,因此我對於這首作品非常有印象。拜 youtube 之賜,儘管國內多數音樂系所及作曲學術界對於接受新的表演形式非常消極,但網路的資訊仍將漸漸開啟年輕一代音樂學習者的視野。雖然影片的效果不及現場演出精彩,但卻也可以窺探七、八成。

這首作品大量使用粒子化合成的技術,產生一種特別的節奏趣味,以前我覺得粒子化合成使用在現場演出比較困難,因為必須即時錄製聲音,在即時取用 buffer 中的聲音,同時又要適時的更換 buffer 的內容,這些過程在切換時,都不能產生雜音,程式設計上確實有些麻煩,後來我也想出了幾種解決之道。儘管如此,這首作品在我聽來仍非常有趣,此外,其帶有調性暗示的旋律,以及粒子化的輕快節奏,使這個作品成為了雅俗共賞的作品,不同的聽眾都能聽到其可以理解的趣味。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連演奏家也有專門演奏電子音樂的區分,靠著此種新媒體,而使演奏者被突顯出來,使其有別於傳統演奏家,是很特別的現象。

Lizamander - Russell Pinkston (演奏者 Andrew Bishop)

2011年2月26日 星期六

Kaija Saariaho - Vent Nocturne

Kaija Saariaho 的作品 Vent Nocturne 是為 Viola 與電子音樂而作,此曲的錄音,以結合影像的方式出版,影像的部分由即時操控 ImX 影像軟體錄製而成。Saariaho 的作品對我來說,可以算是現代音樂作品中少數可以直接感動人的作品。多數的現代音樂作品主要呈現結構、音色、織度等的美感為訴求,卻少了感性的成分。或許這也是 Saariaho 的作品受到許多人喜愛,而願意重複欣賞的原因吧。在這張名為 Spectral Strands 的DVD 中,還包含其他現代作曲家的作品(皆搭配即時影像):
http://www.wergo.de/shop/en_UK/3/show,235627.html
Giacinto Scelsi: Manto for solo viola

Salvatore Sciarrino: Notturno brillante for solo viola

Gérard Grisey: Prologue for viola and live electronics

Salvatore Sciarrino: Notturno brillante II for solo viola

Michael Edwards: 24/7: freedom fried for Viola d’amore and live electronics

Salvatore Sciarrino: Notturno brillante III for solo-viola

Kaija Saariaho Vent nocturne for Viola and live electronics


Spectral Strands (Saariaho: Vent nocturne) from Brian O'Reilly on Vimeo.

2010年9月10日 星期五

Karlheinz Essl 的玩具鋼琴互動音樂作品

Karlheinz Essl 曾寫為 Max/MSP 過 RTC Library 準則作曲專用的程式模組,包含外掛物件與副程式碼。雖然我個人覺得他的研究與作品,比較偏向電子音樂學術圈內「程式技術導向」的作曲家或研究者,這類的作曲家,通常作品偏重即興,也少寫器樂作品,多數傳統的器樂寫作者,往往無法認同這類作曲家。但我覺得下面這首作品,還算有趣,樂曲形式也有經過設計,混和即興與譜上記載的準則,特意以有限的音高,凸顯織度與音色的變化。其中音色的變化又仰賴即時效果器。玩具鋼琴的音域雖然狹窄,但泛音成份反而較為混雜,因此音色反而比鋼琴有趣。

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Saariaho - Petals

Saariaho 早期的大提琴與電子音樂的作品 Petals (1988),使用的即時效果器包括 reverb 與 harmonizer,為其最常被演出的電子音樂作品之一。

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Jitter 配合擊樂器之演出

Alexander Schubert 的作品呈現了另一種互動音樂的範本。以往的學院中的互動音樂,被定義為「以電腦偵測並詮釋樂器的現場演奏,並依此予以回應」。電腦多被用來即時分析樂器的聲音,再產生回饋,亦即以聲音回應聲音。但 Alexander Schubert 的幾個作品中,出現了另一種概念,亦即以演奏者的表演的動作姿態與電腦作互動,而這個姿態往往是樂器演奏時的動作再度誇大的延伸,然而這個誇大的動作,並非只是單純的為作品加入了音樂他律性的內容,而是「演奏」另一個樂器所需的動作,以此來觸發創作者自行設計的「電子樂器」,這個樂器的音色特質,又與傳統擊樂器的音色有某種程度的類似性,或許也可以解讀為樂曲中使用的打擊樂器之擴充與延伸。進一步與影像結合之後,成就了另一種新的音樂表演形式,使影像、音樂、互動電子樂器、表演者的動作姿態彼此相互彰顯。我個人認為這個作品與其另一個小提琴的互動表演,都是很成功而新穎的音樂作品。

2010年2月1日 星期一

Wii 的連接 Max/MSP 與 Wii 的 Laptop 樂團

在 Youtube 上可以找到不少 拿Wii 拿來控制 Max/MSP 所產生的音樂或聲音,原先是由日本人研發的物件,不過目前 Virginia Tech 音樂系 http://disis.music.vt.edu/main/faculty.html 任教的 Ivica Ico Bukvic 將它再度更新。利用藍牙傳輸,目前僅有 Mac 的物件。下載處在此:

http://ico.bukvic.net/Max/

Ivica Ico Bukvic (b.1976)http://ico.bukvic.net/ 是我在美國看到的一位非常傑出的年輕作曲家,器樂作品已經好得無話說,有一次在 SEAMUS 會議中聽到,已經非常令我訝異,但後來知道原來他還是位程式設計高手。目前他手邊改寫完成的 Max/MSP 物件還包括 Unity 與 Max/MSP/Jitter 結合的物件。

以下是他帶學生做的 Wii 的電子樂團:



Wii 的 infrated camera 用處也頗多,以下這個連結是不可錯過的:
http://johnnylee.net/projects/wii/

舊版 wii 的 Max 物件:
http://www.iamas.ac.jp/~aka/max/

Wii 與影音軟體的溝通:
http://www.osculator.net/

2010年1月31日 星期日

隻手之聲互動影實驗架構圖

其實不需要依賴硬體感應器,max/msp/jitter 就可以玩這種魔術遊戲。這個實驗,是利用影像畫格色差的數值,來觸發軟體音訊合成,包含FM, RM, Harmonizer, Reverb 等。為了考慮效果,所以我也加了幾個預置聲音檔案,以強化聲音藝術本身的結構性。以上實驗,純粹教學用途,談不上偉大的表演,我個人還是偏好以互動技術結合器樂演出與電子音樂來創作音樂作品。


hand.jpg

2010年1月22日 星期五

《雪咒》(為二胡、長笛、鋼琴與大提琴與Max/MSP的四重奏 互動音樂)

Snow Spell for Flute, Erhu, Cello, Piano, and Max/MSP

Title: Snow Spell (Real-time for Erhu, Flute, Cello, and Piano, and Max/MSP)《雪咒》(為二胡、長笛、鋼琴與大提琴與Max/MSP的四重奏 互動音樂)

Duration: ca. 18 min.

Finished Date: March 25, 2007

片段 1


片段 2


片段 3


Program Notes:

This one-movement piece, Snow Spell for erhu, flute, cello, piano and Max/MSP, is intended to depict the beauty of a snow scene mixed with eastern cultural association and related personal fantasy by presenting four different impressions of snow through music, The First Snowflake, Footprints Vanishing in the Storm, A Soliloquy in the Snow, and The Past Melts from the Window Panes. The four impressions of the snow scene will be presented in order in music through different textures, timbres, and temporalities. Transitions will obscure the demarcation between the four different sections. Pentatonic scales, traditional erhu glissandi, embellishment, and pizzicato techniques, and quotations from Chinese folk tune River of Sorrow are incorporated to evoke Chinese folklore as a context for the images of snow. The pitch structure focuses on the interval of a third, used both diatonically and chromatically in (0 1 4) or (0 1 4 5) pitch sets in order to combine the elements of eastern pentatonic materials, and western atonal techniques as a whole.

給二胡、長笛、大提琴、鋼琴、Max/MSP 之四重奏單樂章作品《雪咒》(Snow Spell) 之創作靈感源於欣賞雪景之時所喚起之夾雜著文化聯想、個人情感與幻想的四種對雪的印象(英文標題因文化之不同,僅以相似的意象命名之) — 「初雪晶瑩落地融」 (The First Snowflake)、「漫天飛雪掩孤墳」 (Footprints vanishing in the storm)、「雪夜獨白」 (A Soliloquy in the Snow)、「雪疏風杳記憶殘」 (The Past Melts from the Window Panes)。樂曲依照此四個雪的印象為段落標題,依序發展。每個段落之間,或以音樂過渡相連結而模糊了標題段落的區分,或以織度對比、張力起落、和聲的穩定度及不同的音樂時間感傳達不同的標題意象,彼此串連成曲。樂曲中並運用二胡的各種傳統滑音、裝飾音的技巧,結合不同撥絃技法,藉以傳達中國文化的意象;此外,也藉由引用二胡名曲《江河水》的音樂片段於「雪夜獨白」的段落中,呈現《雪咒》一曲所要表達的對於往事陳跡之無奈與感傷,並引發對於中國文化中各種淒美印象的聯想。全曲運用三度音程為主要動機,轉換於調性與無調性之間,以期將東方素材及西方的創作技法融合為一。

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

互動影音作品 - Weapon of Choice

在這個作品中,琴弓變成了演奏者手中的劍,既用來演奏,也用來驅動影像。影像的部份在 jitter 的範例中似層相似,但整體而言,聲音與影像的互動設計,我覺得蠻不錯的。國外作曲家的想像力可真不差,這幾天在 youtube 的看到的影片都很精彩,我以前在美國電腦音樂學會上還沒看過這種作品,當時 jitter 才剛剛開發,我常想這能拿來做什麼,我還沒時間著手,比我年輕的作曲家們已經有一些精彩的作品出現了。

2009年11月24日 星期二

Jaime Oliver 的互動音樂作品 - Silent Construction

 Jaime Oliver 目前是美國聖地牙哥大學音樂院博士班學生,師承互動音樂專家 Miller Puckette, Philippe Manoury 等人,下面這個作品是結合影像偵測與互動聲音的作品。我覺得非常有創意,結合影像偵測、器樂、與電腦音樂,即時聲音合成也做得很好,應該對於互動聲音藝術有興趣的人,是很好的啟發吧。

ps: 這個作品的程式碼是用 pd 寫的。








http://www.realidadvisual.org/jaimeoliver/research_Silentperc.htm

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Philippe Manoury 的互動音樂作品 - Partita I

台北數位藝術節的閉幕音樂會,以 Philippe Manoury 的互動音樂作品 Partita I 結束,全曲約 40 分鐘,是一首很長的作品。Manoury 是第一位用 Max/MSP 寫互動音樂作品的人,該作品名為 Jupiter。Manoury 算是互動音樂的前鋒作曲家,在電子音樂的相關的書籍都會提到。這首新作,音樂風格在多年之後,似乎沒有太大的改變,但在電腦技術上,倒是有一些值得參考。

這首作品使用了麥克風之外,還使用了感應器,包括三軸加速度感應器、以及壓力感應器,藉此來感受演奏家拉弓時的加速度變化、以及指頭對於弓的握力變化,並以此來控制電腦的音色參數。此外,這首曲子為了節省CPU資源,使用 synful orchestra VST (http://www.synful.com/)來取代原本需要用 FFT 原理產生的凍結(freeze) 的延音效果。

這首曲子也使用樂譜追蹤技術,使用Arsha Cont 的 Antescofo 樂譜追隨器,但執行演出的工程師指出儘管這個樂譜追蹤器已經很先進,仍有出錯的可能性,因此整首作品仍有手動的部份來切換大的段落或較稀疏的 cue 點。目前 IRCAM 的 Antescofo 的樂譜追蹤器仍在發展階段,並無法用 MIDI 輸入電子樂譜,因此,工程師自己手動以文字檔的方式把樂譜一個音一個音的以 script 的方式寫進去,如此來說,這套樂譜追蹤器,對於一般作曲家而言,還是難以入手。

以下是 youtube 上找到的樂曲開頭的片段:

2009年8月31日 星期一

laptop ensemble

laptop ensemble 或 laptop orchestra 指音樂演出時,加入以電腦軟體所設計的「樂器」,由電腦操作者加入「演奏」的行列。這一波新實驗音樂,已經走進學院音樂中,上 youtube,鍵入 laptop ensemble 或 laptop orchestra,便可以找到國際間不同的音樂院的演出影片,電腦成為一種樂器,是一種演奏者或作曲者可以自行設計的樂器。

我以為學院裡頭,這樣的演出或實驗,仍應有別於一般非專業音樂家隨意以電腦做即興的噪音音樂,而是應延續傳統以樂譜、或指揮等,領導音樂的的演出形式,視音樂為有組織的聲音,材料間的發展與複雜的關係,都有待演出前細密的規劃及創作時記譜或跟時間相關的電腦操作記錄,才有可能成為一種精緻藝術。

我不得不讚賞 youtube 的傳播力量,讓我們可以知道目前其他音樂家正在做怎樣的創新。以下是 Princeton University 音樂院中的實驗性演出。在 youtube 上,你也可以找到其他音樂院的相關演出,甚至有高中生的 laptop ensemble 演出。當然新音樂的種種實驗,對於許多保守的人來說,仍是不屑一顧,但我以為一旦有更多為這種奇特的編制而寫的好曲子,這種表演形式,也會日漸重要。台灣目前大概只有交通大學音樂所的多媒體表演組會有這樣的嘗試,然而實際上國外早就開始許久。我離開北德州大學之後,母校又加入數個以視覺藝術結合音樂為專長的專任教師,相比之下,我的創作已經保守得多,新的聲音在國外的音樂院中開始瀰漫開來,沒有 youtube,我們真的很難想像這世界走得那麼快。





Standford University 也有 laptop ensemble,結合 wii 遙控器 (http://slork.stanford.edu/

2009年6月25日 星期四

小提琴與機機人、max/msp 的互動音樂

Mari Kimura 為當代唯一能夠演奏小提琴的各種 sub-harmonics(比空弦基音更低的泛音)的演奏者,以下為她跟美國 LEMUR 音樂機器人研究中心合作的互動音樂作品。


2009年6月20日 星期六

Peter McCulloch 的兩首互動音樂作品

Peter McCulloch 是我北德州大學同學之一,大學部、碩士班時跟隨 Butch Rovan 學作曲,博士班則至 NYU 念書,他的程式設計的能力一流,音樂作品也很有不錯,我把他歸類為於天才型的藝術家和互動程式設計家,也就是一般人想比也比不上的那種。以下是他的兩首互動音樂作品:

5 Scènes Explosives » for flute battery and interactive electronics, 2005-2006
http://www.petermcculloch.com/music/5scenes.html

Juke » for horn and interactive electronics (Max/MSP), 2003
http://www.petermcculloch.com/music/juke.html

當然,他還有更多互動音樂作品,只是沒法子在網站上聽得到。

Butch Rovan 的互動作品

下面這個網站有我以前北德州大學博士班二年級時的指導老師 Dr. Butch Rovan 的各類互動影音的作品,後來他轉任布朗大學。比起其他此領域的創作者來說,Dr. Rovan 的創作更為精緻、具有藝術性,與其深厚學術音樂的背景有關。Dr. Rovan 是作曲家兼 Clarinet 演奏家,曾是IRCAM 的研究員、max/msp 公司(cycling74)的部門經理,曾經獲得數次國際電腦音樂比賽大獎、任教北德州大學,如今高就於長春藤名校 Brown University,負責主持音樂研究所互動影音組的課程。 這個連結有他的以前演出的現場錄影: http://www.soundidea.org/rovan/virtual_concert.htm

2009年6月6日 星期六

互動音樂大師 Richard Dudas 移居韓國

Richard Dudas 早年在IRCAM 做研究,也是 cycling74 公司的研究人員,在互動音樂的研究領域早已是非常知名的人物。我在美國念博士時,就聽過一次他的演講,而他也非常慷慨的把他十多年精研的兩首作品的程式碼(prelude for clarinet and computer 與 prelude for flute and computer)給我們。迄今我還是會研究他的程式。互動音樂最難的地方是在建立一套有效而簡便的自動控制系統,他的互動音樂系統,比起 Cort Lippe 而言,在架構上較為簡單,但效果器的設計與應用上,則非常具有特色。

他的作品風格,對我而言,並不算前衛,但卻唯美,感覺上似乎受到德布希影響頗深,結合互動音樂之後,又成為另一種很不一樣風景。在效果器的使用上,則非常細緻而獨到,也是以唯美、夢幻般的效果為訴求。

我很訝異這位互動音樂大師,竟然會移居韓國,在漢陽音樂院作曲系任教,他的互動音樂程式設計教學或演講,非常清晰易懂,算是Max/MSP「大師級」人物當中,少數講學上可以讓學生容易瞭解的一個老師之一。很羨慕韓國的這些學生們,有機會跟 Richard Dudas 學 Max/MSP 與互動音樂,畢竟在程式設計與音樂創作上皆精通的人物,實在太少。

值得高興的是,亞洲的電子音樂日後會越來越熱鬧,不用跑到美國,就可以聽到許多好作品、觀摩到新的技術。

Richard Dudas 的個人網站:
http://richarddudas.com/index.html

漢陽音樂院作曲系簡介:
http://music.hanyang.ac.kr/000002/com/eDepartmentIntro_H3HHM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