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2011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11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WOCMAT 2011 電腦音樂作品發表會 - 互動音樂《獨白》首演 (12/4)



《獨白》給小提琴與互動音樂系統為我在今年度的新作品,技術上主要使用樂句偵測與音符密度偵測來控制即時效果器。此作品首演於 2011年 WOCMAT 研討會的音樂會。樂曲解說如下:

Soliloquy(獨白)為給小提琴與互動電腦音樂系統之作品,旨在描述一種自我對話的情境,單一個體化為兩個時而衝突、時而一致的角色,器樂的部分猶如獨白者的自言自語,電腦的回應則猶如獨白者的內心所思。兩者表面上獨立,卻來自同一個自我;獨白者使用明確的語言如同樂器演奏者以固定音高演奏;內心所思則可以是化成語言之前的抽象的意念與感受,猶如電腦可能以非固定音高的方式回應。演出時,以電腦偵測小提琴的音符密度、音高範圍、樂句起落點等,並以此偵測結果來控制或影響電腦對於演奏者的回應。此曲之互動系統是在Max/MSP 中完成,並使用即時效果器如reverbharmonizerdelaygranular synthesislooper ring modulation等。


以下是《獨白》(Soliloquy) 給小提琴與互動音樂系統的演出錄影:



WOCMAT 目前已成為台灣地區最有規模的年度電腦音樂研討會,這次大概是歷屆以來,請到的外國演講者最多的一次,其中互動音樂的國際頂尖作曲家 Cort Lippe 與 IRCAM 樂譜追隨的研究者 Arshia Cont 都在受邀之列。以下是我與 Arshia Cont (上)及 Cort Lippe (下)的合照。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ACL 亞太音樂節電腦音樂作品發表會 (12/2) - 晨雨 ( 給鋼琴與max/msp ) 首演

我的互動音樂作品  《晨雨》於12月 2 日週五於台灣師範大學知音劇場首演(此曲曾獲選為捷克 Musica Nova 2010 電子音樂創作大賽器樂組決選作品),此音樂會為目前正在進行中的亞太音樂節的節目之一,也是一年一度的 WOCMAT 電腦音樂研討會的節目之一。

亞太音樂節的相關訊息可見:
http://www.acl-taiwan.org.tw/schedule.html

WOCMAT 研討會相關訊息可見:
http://archive.music.ntnu.edu.tw/wocmat2011/index.htm

此次音樂會《晨雨》首演錄影如下:



演出時間地點:

16:00電聲音樂II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知音劇場

此次音樂會的曲目如下:

  • 克里布朗(紐西蘭):《內鳴》單簧管及電聲 (2010)
    Chris CREE BROWN (New Zealand): Inner Bellow, for clarinet and tape (2010)
  • 鄭建文(臺灣):《晨雨》鋼琴與電聲 (2010)
    Chien-Wen CHENG (Taiwan): Morning Rain, for piano and electronics (2010)
  • 周欣瑜(臺灣):《子夜秋歌》大提琴與電聲 (2011)
    Hsin-Yu CHOU (Taiwan): Midnight Autumn Song, for cello and electronics (2011)
  • 劉道元(韓國):《具象音樂II》(創意一百)
    Do-Won YU (Korea): Concrete Music II, for electronics (Centennial Seconds)
  • 陳映蓉(臺灣):《鋼琴的解構》電聲音樂(創意一百)(2011)
    Ying-Jung CHEN (Taiwan): Deconstruction of the Piano, for electronics (Centennial Seconds) (2011)
  • 蕭永陞(臺灣):《漂浮節奏》電聲音樂 (2010)
    Yung-Shen HSIAO (Taiwan): Drifting Rhythm, for electronics (2010)
  • 摩洛波利(義大利):《人聲練習曲》電聲音樂 (2009)
    Nicola MONOPOLI (Italy): Vocal Etude, for electronics (2009)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管弦樂「夜來風雨聲」獲選由省立台灣交響樂團發表 (11/29)

我的2011年新作管弦樂「夜來風雨聲」參加100年度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建置音樂創作與行銷平台」獲選於11月 29 日週二晚間由省立台灣交響樂團發表於台中中興堂。此次比賽,經過初選之後,共有四件作品參加決選,決選比賽結果,「夜來風雨聲」獲得第三名。(第一名及佳作從缺)

這次作品發表,讓我又學到很多,也想到很多記譜上的問題,在此做了一些目前的結論:

(1) 音量標示要如何讓指揮及演奏者非常清楚作品的意圖。我自己的體悟,認為管弦樂的音量標示,過多的細節,將容易使演奏者與指揮看不到整體的結構。細節的標示,在室內樂中會直接影響音樂的表情,但在大的樂團中,卻讓這些細節變得相對來說較不重要,比較重要的反而是整體的音量變化所造成的音樂方向性。

(2) 有些人認為音量的極限標示到 ffff 或 pppp 都顯得過度,我自己習慣上最大音量只標示到 ff,但此次演出所得到的結果是被誤解為整首曲子不需要太大的音量對比。恰巧這幾天有機會瀏覽 Saariaho 的 Verblendungen 管弦樂作品,證實她也是標示到 ffff 為最大音量。我想真實樂器的極限,可能難以做到這麼大的音量對比,但詮釋音樂的演奏家或指揮,卻可能非常需要這種誇張的音量標示,才能更容易注意到表情的變化,尤其是現代音樂的排練時間非常短,雖誇張卻有效的表情記號,反而有助於演奏者與指揮對於樂曲的理解。


(3) 對於銅管與部分音量對比度可以非常大的打擊樂器(如 tam-tam)而言,在所有樂器需達音量平衡的情況下,實無須將銅管與打擊樂器的音量標示降一級來配合其他樂器,尤其是打擊樂器,由於被安排在舞台後方,真正現場演出時,音量反而很容易被其他樂器掩蓋,定音鼓、大鼓音量標示較弱時,其實都很難被聽到,定音鼓、大鼓 高頻的部分,其實都會被其他樂器所遮蔽,因此高頻部分並不像室內樂中的打擊樂器可以被聽到其明亮部分的音區。CD 中的管弦樂錄音,打擊樂器往往可以聽得很清楚,極有可能是數位後製所得到的效果,未必真實。


(4) 配器時,低頻若被過度忽略,會造成音響上無法烘托出氣勢,銅管的低音區,其實可以有效補足人耳對於低頻較不敏感的缺陷,低音大提琴在份量上仍不足以支撐低頻的需求。短笛或長笛音量上實際會比想像中更為小聲,儘管配器學上會告訴我們短笛、長笛高音區可以穿透整個樂團,但實際上未必那麼理想,仍須在該樂器力度較強時,才可被聽到,原因可能是音響學上,高頻原本就無法傳得遠之故,因此短笛、長笛有可能需要更強的音量標示配合演奏者能瞭解音量的需求之下,才能達到與其他樂器之間的平衡或將其旋律浮現於樂團合奏之上。另一個影響長笛、短笛是否被清楚聽到因素,則是音域上是否與其他樂器重疊,以及音域是否夠高以達到較高的音量。 


以上是此次採排與演出的心得整理。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弦樂四重奏首演 (2011/11/18)

Genius Theory of Relativity (天才相對論) 大眾管弦樂團室內樂之夜音樂會
時間:2011/11/18 晚上 7:30
地點:蘆洲功學社音樂廳 (新北市蘆洲區中山二路162號2樓)

演出曲目:

 柯普蘭 : 眾人信號曲

莫札特 : 二重奏 給小提琴及中提琴 KV423

鄭建文 : 飛舞的花瓣 給弦樂四重奏


莫札特 : 法國號五重奏 KV407

-----------------------------------中場休息-----------------------------------


圖伊勒 : 六重奏 給鋼琴及木管五重奏

巴赫 : 布蘭登堡協奏曲 第一號 第一及第四樂章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電子音樂作品「Rain Reflection」獲得 2011 年 Musica Nova 作曲比賽 Honorary Mention

今日剛收到捷克 Musica Nova 國際電子音樂創作大賽之主辦單位通知,我的電子音樂作品「Rain Reflection」獲得本次比賽的榮譽提名 (Honorary Mention) 獎項。獲獎音樂會將於12月16日演出於捷克布拉格Theatre Inspiration, Malostranske 13, Prague 1)


其他獲獎者名單如下:http://musicanova.seah.cz/vysl/2011.pdf

FINAL PROTOCOL International Electroacoustic Music Competition MUSICA NOVA 2011
Jury: Rainer Bürck, Lenka Dohnalová, Juraj Ďuriš,
Pavel Kopecký, Michal Košut, Peter Nelson, Rudolf Růžička
74 pieces were considered from 26 countries

Category A (compositions of autonomous art electroacoustic music) First Prize: Antonio Scarcia (Italy) Guide d´Onda
Honorary Mentions: Chien-Wen Cheng (Taiwan) Rain Reflection
Martin Klusák (CR) Strojvedoucí Cháron
Diana Simpson Salazar (GB) La Voz del Fuelle
Finalists: Marilinda Santi (Italy) Kaliphonia
Robert Sazdov (Australia) Dreams of the Jailed Dancer
Keitaro Takahashi (Japan) Gene-Synapse

Category B (compositions for acoustic instrument/voice/ensemble & electroacoustic media)
First Prize: Roderik de Man (Dutch) Thou single wilt prove non
Honorary Mentions: Monty Adkins (GB) Permutations
John Young (GB) X
Alla Zagaykewich Myth IV
Finalists: Panayiotis Kokoras (Greece) Jet
Joao Pedro Oliveira (Portugal) Vox sum vitae

Special Award for Czech Composition
Martin Klusák Strouvedoucí Cháron


訊息來源:
MUSICA NOVA 2011 SEAH - Prague, Czech Republic http://www.musicanova.seah.cz
Prague, November 13, 2011

獲獎音樂會演出資訊:

CONCERT OF LAUREAT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MUSICA NOVA

2011
16th December 2010, 6 p.m., Theatre Inspirace - Academy of Arts, Malostranské square 13, Prague 1
supported by Ministry of Culture of CR, Municipality of Prague, Czech Music Foundation, Foundation OSA under the auspice of CMC
Entrance free, Contact: +420 603 584 218
program of the concert:
ANTONIO SCARCIA/IT/ GUIDE D´ONDA
CHIEN-WEN CHENG /TAIWAN/ RAIN REFLECTION
MARTIN KLUSÁK /ČR/ STROJVEDOUCÍ CHÁRON
DIANA SIMPSON SALAZAR /VB/ LA VOZ DEL FUELLE
RODERIK DE MAN /HOLANDSKO/ THOU SINGLE WILT PROVE NON – FUNNY ALOFS –S
MONTY ADKINS /VB/ PERMUTATIONS
JOHN YOUNG /VB/ X
ALLA ZAGAYKEVYCH /UKRAJINA/ MYTH IV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現代聲樂作品發表會(10月29日下午)

過去這段時間,礙於教學與行政工作忙碌,加上持續需要更新互動電腦音樂的技術,除了器樂獨奏配合電腦音樂的作品之外,我較少寫室內樂作品,不過今年我想嘗試回頭寫一些純粹器樂的作品,因緣際會,竟然每首作品都能夠在年底發表:包括今年才寫的管弦樂作品、弦樂四重奏、聲樂曲等,都在10~12月份間預定發表。另外還有兩首器樂結合互動系統的作品,也預定在12月分發表。今年可說是我器樂作品發表最多的一年吧。

我的作品 Time Slays 時間殺戮(給女高音、大提琴、鋼琴)將於 10 月 29 日下午,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演奏廳。非常感謝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以及主辦老師們給予的演出機會。



2011年9月5日 星期一

演講「互動音樂的秘密」(9/6 週二)

九月六日,我將至台中市安和國中為國中音樂老師演講關於互動音樂的內容,講題為「互動音樂的秘密」,演講時間為早上 9:00-11:50。此活動為三小時的研習。活動名稱、細節如下:


100年度臺中市國民教育輔導團國中組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

辦理精進教學工作計畫-音樂教師專業知能研習
(一)參加對象:

           1.臺中市國民教育輔導團國中組藝文領域輔導員。
2.原臺中市公私立國中藝術與人文教師,各校至少遴派一位教師參加,其餘教師鼓勵自由參加。
(二)研習時間:民國10096(星期二)上午9時至1150分。
(三)研習地點:臺中市立安和國民中學(圖書閱覽室逸齋)
(四)研習課程規劃:
時間
活動流程
負責人或講師
08:30
報到
教務主任鄭安利
09:00
11:50
互動音樂的祕密
臺北科技大學
鄭建文教授
五、    報名方式:逕上教育部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研習線上報名系統進行報名(http://inservice.edu.tw/)


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電子音樂作品「旅程」將與舞蹈結合演出於國家戲劇院(2011/8/27~2011/8/28)

我的電子音樂作品「旅程」將與舞蹈結合,於 2011/8/27、2011/8/28 演出於國家戲劇院。
這個音樂作品的部分,曾獲選法國 Bourge 電子音樂創作比賽決選作品、西班牙 Confluencias 短篇電子音樂大賽決選作品、第八屆義大利 Città di Udine 國際電子音樂創作大賽決選作品 ,並出版 CD。歡迎前往聆賞此次跨領域的演出。

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530a0bb0e013119846eab0acb



『2011電聲.舞動』為中華民國電腦音樂學會與舞蹈家、影像藝術家共同舉辦之跨領域實驗展演,內容結合現代舞蹈和電子影音,編舞配合創作之電子音樂之文本情境與氛圍,部分素材取材於傳統藝術,展現出跨界科技媒介表演新的形式,希望可以開拓電腦音樂與其他媒介整合之新的可能性。將發表電聲作曲家曾興魁、曾毓忠、趙菁文、林梅芳、黃志方、鄭建文、林岑陵等創作之電聲音樂作品,融合現代藝術與中國古典人文精神;亦邀請新銳編舞家李治達和司徒名軒根據電聲音樂情境編舞,並由數名國內專業舞者擔任舞蹈演出;視覺藝術方面,由著名藝術家許明潔擔任影像創作,將是一場難得的影音、舞蹈,與科技跨界融合之盛會,歡迎對藝術有興趣的人士前往觀賞。

演出者:
編舞/李治達、司徒名軒 
舞者/楊甯、蕭安安、余宛倫 舞團/司徒與李


演出曲目:
曾興魁:《生命的步履》 曾毓忠:《形而上音景 1》
趙菁文:《天倪》 黃志方:《流浪者之歌》
林梅芳:Internal Landscape 鄭建文:《旅程》
林岑陵:《單簧管的記憶》等作品


贊助指導單位: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新竹市政府文化局、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時間/地點:
2011.8.27 (週六) 晚間19:30 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8.28 (週日) 下午14:30 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2011.8.31 (週三) 晚間19:30 新竹市立演藝廳
2011.9.18 (週日) 晚間14:30 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善廳 [註:本場由中華民國電腦
音樂學會與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共同主辦]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作品「雨之散記」- 給琵琶與電子音樂將於7月21日於德國科隆首演

我的新作品「雨之散記」- 給琵琶與電子音樂,將於7月21日於德國科隆首演。此次演出由中華民國電腦音樂學會、臺北市文化局共同主辦。

DONNERSTAG 21. JULI | 20.00 UHR | SAAL
EINTRITT 10,00/ 7,00 EURO


Taiwanese Computermusic Association

Neue Wege - Neue Klänge

Die Integration des chinesischen Instrumentes Pipa in die elektroakustische Musik steht im Fokus dieses Konzertes. Mitglieder der Taiwanese Computermusic Association verschmelzen in ihren Werken traditionelle und zeitgenössische Elemente.
Ausführende
Pipa: En-Ju Lin
Violine: Pi-chao Chen
Elektronik: Chih-Fang Huang


Traditionelle chinesische Musik für Pipa - The Moon is High 


Chih-Fang Huang : Songs of the Wanderers I für Violine und Elektronik
Shing-Kwei Tzeng: the willows are evergreen I für Violine
Chao-Ming Tung: Hesitating I für Pipa und Live-Elektronik
Chien-Wen Cheng: Notes on Rain I für Pipa und Elektronik
Tsen-Ling Lin: One Century Quenchinging I für Pipa und Elektronik
Kooperation der Kölner Gesellschaft für Neue Musik KGNM, Taiwanesischer Musikverein am Rhein TCMA, Taiwan Computer Music Association, KulturministeriumTaipei - Taiwan
http://www.altefeuerwachekoeln.de/index.php


2011年6月30日 星期四

越洋合作 1:《飛蛾與火》澳洲演出錄影(June 22, 2011)

我的互動音樂作品《飛蛾與火》今年 (2011) 應澳洲長笛演奏家 Stacey Buhagiar 的邀請,於今年6月22日發表於澳洲 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 ("Sound and Performance : Expanded Practice Performances" 系列音樂會)。這幾天才拿到演奏者傳來的音樂會錄影與文宣資料,因此遲至今日才能做演出紀錄。


此次的合作,僅透過  Email 聯繫,互動音樂系統軟體的執行,則由演奏者安排執行。為了使演奏單位可以輕易操作互動系統,因此在軟體設計上,我重新將這個互動音樂系統的軟體使用者介面加以改良,以便操作者可以一目了然,這次我將軟體部分製作成獨力執行的版本,僅需安裝免費的 max/msp runtime 即可運行,且在 mac 或 pc 下皆可使用。藉此來使互動作品之演出,可以不用作曲家親自出席參與演出。


除了這場演出之外,今年底或明年還會有另一個給薩克斯風的互動音樂舊作「風的素描」會在美國演出,同樣也是透過演出單位的 Email 邀請,顯見越來越多的國外的演奏者與音樂相關學術單位對於互動科技結合器樂音樂表演的興趣,在國際間現有曲目鮮少的情況下以及對作曲家而言較高的軟體介面設計門檻,反而使此類作品有更多在國外演出的機會。








2011年6月25日 星期六

跨界?表演藝術與科技的互動體驗講座

七月二日下午,我將至高雄文化中心演講「互動科技在音樂創作與表演上之應用」,活動細節與海報如下:






主辦單位:南台灣表演藝術發展協會、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活動日期:2011/07/02 (六)、2011/07/03 (日)
活動時間:上午9:00 -下午4:30
活動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第一會議室

課程內容:
2011.7.2│[上午] 9:00~12:00
midi軟體音源的異響空間與Sonar與軟體音源的實務應用 / 藝文領域教師研習『數位音樂系列課程』主講教師 黃克成講師
(由黃克成講師告訴你,如何製作現在的數位音樂?一定會講乎你知!!)

2011.7.2│[下午] 13:00~16:30 
互動科技在音樂創作與表演上之應用/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鄭建文
(由鄭建文教授來解惑,音樂科技在互動表演與創作之間的橋樑到底是什麼?來就對了!)

2011.7.3│[上午] 9:00~12:00 
表演藝術與科技跨界合作–影像辨識介面技術應用可能性 / 工研院南分院產業創新應用部陳瑞鵬副工程師
(以工研院南分院的觀點與您談談表演藝術與科技跨界合作的現況!)
影像辨識技術應用於互動展示應用現況分享 / 工研院南分院影像互動辨識技術部陳柏戎研發副理
(由工研院南分院 陳柏戎 帶您與影像辨識技術來個親密接觸!)

2010.7.3│[下午] 13:10~16:30
影音互動體驗 / 工研院南分院講師群
(誰說影音互動很工夫,就是要您與體驗來個約會吧!)
談工研院與表演藝術、文創產業發展新願景 / 工研院南分院人機互動科技中心林春宏主任


http://www.pasta.org.tw/News_detail.php?nNo=97

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

「百年藝教前瞻」 數位影音創作音樂會

我的電子音樂作品 Rain Reflection 此次將於南海劇場演出,並與影像創作者鮑惟豪老師(現任開南大學資訊傳播系主任)共同合作,以影音作品的方式呈現。歡迎前往聆賞,免費入場。




































http://www.arte.gov.tw/pro1_perf_now.asp?KeyID=1287


時間:2011/6/24 週五晚上 7:30
地點:南海劇場(植物園內)(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承辦單位:中華民國電腦音樂學會
內容說明:
「百年藝教前瞻-數位影音創作」結合電腦音樂作曲家與動態影像創作家演出,運用電腦科技整合影音,以達精緻影音藝術教育推廣。集結:曾興魁、曾毓忠、趙菁文、黃志方、鄭建文、林岑陵、林桂帆等著名電子音樂家創作,結合林珮淳、鮑惟豪、莊璱蓮(奧地利)、許明潔等影像創作藝術家作品,內容精彩可期。聚焦賞析:電光火石數位影音藝術之極致,電音與影像的完美結合與激盪,呈現前所未有的心靈感動,開拓藝術科技的里程碑。

  1. 本我、自我、超我 (id, super-ego, and ego) (2009-2010/ 6:20) 作曲/林桂帆;影像/林旺廷
  2. 單簧管的記憶 (The Memory of Clarinet) (2009/9:00) 作曲/林岑陵;影像/許明潔
  3. 雨光(Rain Reflection(2011/9:00) 作曲/鄭建文;影像/鮑惟豪
  4. 琵琶懷舊 (A Reminiscence of Pipa) (2005&2011/11:00) 作曲/曾毓忠;影像/莊璱蓮
  5. 大音希聲 (The Great Sound Seems Soundless)(2011/5:30)作曲/黃志方;影像/林珮淳、尤易 彥
  6. 天倪 (Natural Boundary)(2008)作曲/趙菁文;影像/許明潔
  7. 五行生剋序混沌大極 (The Five Elements – Chaos Taiji) 作曲/曾興魁;影像/鮑惟豪

2011年2月4日 星期五

電子音樂作品 Behind the Door 獲選於 Noise Floor 音樂節中演出

我的電子音樂作品 Behind  the Door 獲選於英國的 Noise Floor 電子音樂節中演出。此次音樂節共有 100 多件作品參與徵選,其中選出 40 件作品於為期三天的 Noise Floor 電子音樂節中發表(12th - 14th January 2011)

演出時間:Thursday 13th January 2011

演出地點:17:00 Concert 5 - Fixed Media, Television Centre, Staffordshire University, Beaconside, Stafford

節目單:http://www.benramsay.co.uk/noisefloor/concert_programme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