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數位藝術表演」結果出爐,此次表演由黃翊帶領的舞蹈團獲得,內容為機械小提琴加上舞蹈的組合。由於該組在比賽時,並未以時間藝術的表演方式呈現,僅以展示裝置加上說明及少許舞蹈即興的方式便獲得獎項,再次突顯「數位藝術表演」觀點的歧異:究竟是科技輔助藝術的呈現,或是藝術輔助科技的展示,才是「新媒體」的表演藝術該走的方向?
觀點的不同,影響了此類跨領域作品在創作時的主導地位與程序。此外,科技有種種的技術瓶頸,傳統的表演藝術反而只有表演者的程度優劣,卻無所謂無法突破的技術瓶頸。新媒體的表演藝術若仍侷限於從傳統的創作程序,則常難以在主題上直接緊密結合可用的科技的內容。若要成功的把新穎科技與傳統的表演藝術,在內容上緊密的融合,往往不得以的作法是先知到有哪些技術可供使用,才去思考要如何以傳統的表演形式來呈現科技與表演的融合,但此種作法,卻又易由於科技成品或裝置藝術本身設計時,並未考量「時間結構」的表現,而導致此類表演藝術易於淪為一種「靜態」的展示,或使舞者的表演容易淪為賣場展示科技成果的 show girl 一般,喪失表演藝術作為一種時間藝術的基本精神。如何平衡科技與表演的地位,來完成面面俱到的作品,使之既有表演藝術的時間結構、又有科技的創意,的確是新媒體的表演藝術中的一項難題。
我們也拭目以待此次十二月份的表演,舞蹈家是否可以突破裝置藝術本身的靜態性質,而塑造表演藝術的時間形式結構。
此次機械小提琴的計畫獲選,主辦單位表示是因為互動裝置的「創意」而取勝。那麼底下這個日本人的相同研究,應該略勝一籌。科技藝術家在科技的研究上,究竟無法與產業界的科技相匹敵,在追求科技整合的同時,藝術家的價值與定位,或許還是應該回歸作品本身的藝術性,而科技僅為輔助呈現創作的理念。
這個部落格是用來記錄關於現代音樂(器樂、電子音樂等)、即時影像、互動影音的相關資訊,內容包含現代音樂作曲的相關資料,Max/MSP/Jitter 互動影音程式設計的相關資源介紹。另外也包含鄭建文的音樂作品影音資料等,歡迎藝術家們提出跨領域創作之合作計畫。
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2010「第一屆數位藝術表演」跨領域合作感想
2010「第一屆數位藝術表演」決選將於皇冠藝文中心實地演出(6/15),其中有我第一次和跨領域團隊(林珮淳數位藝術實驗室)的首次合作之作品。此次計畫中,我負責音樂設計、互動影像程式設計的部分。此作品從眾多參賽者中脫穎而出,以各組十萬元補助,取三組進入6/15 的決選。
此次的即時影像特效、影音互動全部都在 Max/MSP/Jitter 中來執行,因此在程式設計上,不得不運用到 Max/MSP/Jitter 中 GPU (graphic processing unit)的功用,以增加效率。互動即時影像的部分,除了特效之外,也使用聲音來即時控制影像特效。此次的程式設計當中,遇到許多平時沒注意到的問題,包括影像播放的跳格問題 (jit.qt.movie 以陣列模式播放,會產生掉格現象)、影音同步的問題 (spigot~ 功能並不理想)、三台投影機的連結問題、全螢幕下又能在主電腦看到操控介面的問題、中文版 Mac 系統無法執行部分的 shader 的問題等。所幸所有的問題,都得到解決,唯一未能解決的僅剩「中文版 Mac 系統無法執行部分的 shader」,使得我所設計的 VJ 系統無法發揮全部的功能,最後只好捨去部分的 shader 功能。原先的紅外線影像偵測的設計,也因為經費不足,而無法實驗與實踐。但整體來說,還是獲得了很多關於影音表演的實務經驗。
聲音設計的部分,跨領域的目標,使得聲音的設計不得不捨棄學院派創作的美學,遷就不同領域的創作者表演需求與觀眾之觀感,因此也加入一段調性音樂的內容,且設計上原本嚴謹考量的音樂結構必須因為舞蹈、影像的故事內容而捨棄,也是原先參與創作時沒預料到的。然而此次的經驗與觀摩機會,卻有助於對於明晰自己未來創作方向與定位、時間分配、技術與藝術之間的平衡等,所花費的大量時間與精力也算一種學習吧。
以下是節目說明:
http://www.dac.tw/event/perfor_final.html
《Nexus 聯結》透過肢體、經由即時互動影音、空間場域、影像與聲音表現數位介入人與空間的變化,舞者的肢體語言則敘述了人類企圖掙脫個體的束縛與數位科技的干擾,最後在虛實之影像切換間,以及聲響與場域間提出人與人以及人類面對數位科技的態度:人類是否因為數位科技更加的進步,加深人與人的關聯呢?亦是阻隔了人與人的關聯?
| 藝術總監:林珮淳 | 多媒體影像藝術指導:黃秋田 | 肢體創作指導:楊桂娟 |
|劇場與燈光設計指導:藍羚涵 | 互動影像程式 / 聲音設計指導:鄭建文 |
|燈光設計:張景翔 | 服裝設計:王怡美 | 多媒體影音創作:江柏勳、詹嘉華、王甄淳 |
| 舞者:鄭顏鋒、陳貝瑜、潘芊曄、李欣潔、林姿均、蘇筱韻 |
此次的即時影像特效、影音互動全部都在 Max/MSP/Jitter 中來執行,因此在程式設計上,不得不運用到 Max/MSP/Jitter 中 GPU (graphic processing unit)的功用,以增加效率。互動即時影像的部分,除了特效之外,也使用聲音來即時控制影像特效。此次的程式設計當中,遇到許多平時沒注意到的問題,包括影像播放的跳格問題 (jit.qt.movie 以陣列模式播放,會產生掉格現象)、影音同步的問題 (spigot~ 功能並不理想)、三台投影機的連結問題、全螢幕下又能在主電腦看到操控介面的問題、中文版 Mac 系統無法執行部分的 shader 的問題等。所幸所有的問題,都得到解決,唯一未能解決的僅剩「中文版 Mac 系統無法執行部分的 shader」,使得我所設計的 VJ 系統無法發揮全部的功能,最後只好捨去部分的 shader 功能。原先的紅外線影像偵測的設計,也因為經費不足,而無法實驗與實踐。但整體來說,還是獲得了很多關於影音表演的實務經驗。
聲音設計的部分,跨領域的目標,使得聲音的設計不得不捨棄學院派創作的美學,遷就不同領域的創作者表演需求與觀眾之觀感,因此也加入一段調性音樂的內容,且設計上原本嚴謹考量的音樂結構必須因為舞蹈、影像的故事內容而捨棄,也是原先參與創作時沒預料到的。然而此次的經驗與觀摩機會,卻有助於對於明晰自己未來創作方向與定位、時間分配、技術與藝術之間的平衡等,所花費的大量時間與精力也算一種學習吧。
以下是節目說明:
http://www.dac.tw/event/perfor_final.html
《Nexus 聯結》透過肢體、經由即時互動影音、空間場域、影像與聲音表現數位介入人與空間的變化,舞者的肢體語言則敘述了人類企圖掙脫個體的束縛與數位科技的干擾,最後在虛實之影像切換間,以及聲響與場域間提出人與人以及人類面對數位科技的態度:人類是否因為數位科技更加的進步,加深人與人的關聯呢?亦是阻隔了人與人的關聯?
| 藝術總監:林珮淳 | 多媒體影像藝術指導:黃秋田 | 肢體創作指導:楊桂娟 |
|劇場與燈光設計指導:藍羚涵 | 互動影像程式 / 聲音設計指導:鄭建文 |
|燈光設計:張景翔 | 服裝設計:王怡美 | 多媒體影音創作:江柏勳、詹嘉華、王甄淳 |
| 舞者:鄭顏鋒、陳貝瑜、潘芊曄、李欣潔、林姿均、蘇筱韻 |
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徵求舞者參與互動影音結合舞蹈的表演計畫
最近因為看了Chunky Move 的舞蹈表演影片,開始對於將舞蹈結合互動影音的設計產生興趣。或許由於國際間很少有類似的表演,許多研究僅限於紙上談兵、或者只是「實驗」性的表演來呈現技術的新穎,而不見真正好的作品,所以之前我對於結合影像的互動表演並沒有太大的意願投入,往往只是教學上的需求使然而從事相關研究。但Chunky Move 的作品卻非常讓我驚豔,youtube 上也博受好評,證明其確實有非常特別的表現力,同時也為互動表演藝術作了一項最好的示範,因此我開始再把以前學過的 Jitter 關於3D 的部分拿來複習,並且把手冊的摘要整理出來,一方面提供自己複習的參考,也順便將 Max/MSP/Jitter 的互動技術介紹給國內的藝術家們。
Chunky Move 的作品雖然無法在網路上看到完整版,但可以看到其畫面的多樣變化,推測其必然是隨著時間不斷演變的,有別於多數互動裝置藝術家從事跨領域的表演藝術創作時,常常忽略時序控制與作品的時間結構。其實,互動音樂系統的設計,常遇到的難題便是時序控制、參數漸進變化的設計的問題,這些概念與經驗將有助於參與互動舞蹈表演的設計。
若有舞蹈者未來想嘗試此類結合互動影音與舞蹈的表演,也期待您能與我聯絡。目前在互動舞蹈表演系統的建立上,尚須要一段時日,有許多視覺特效與即時動畫的技術,也正在逐步準備中。猶如 Chunky Move 舞團的背後互動技術大約花費了六年才趨近成熟與穩定,我心中的這個計畫,也需要透過許多小型的表演計畫來慢慢醞釀,如果你是專業舞者,並且想嘗試不一樣的表演方式,歡迎來信與我聯絡與交流。
Chunky Move 的作品雖然無法在網路上看到完整版,但可以看到其畫面的多樣變化,推測其必然是隨著時間不斷演變的,有別於多數互動裝置藝術家從事跨領域的表演藝術創作時,常常忽略時序控制與作品的時間結構。其實,互動音樂系統的設計,常遇到的難題便是時序控制、參數漸進變化的設計的問題,這些概念與經驗將有助於參與互動舞蹈表演的設計。
若有舞蹈者未來想嘗試此類結合互動影音與舞蹈的表演,也期待您能與我聯絡。目前在互動舞蹈表演系統的建立上,尚須要一段時日,有許多視覺特效與即時動畫的技術,也正在逐步準備中。猶如 Chunky Move 舞團的背後互動技術大約花費了六年才趨近成熟與穩定,我心中的這個計畫,也需要透過許多小型的表演計畫來慢慢醞釀,如果你是專業舞者,並且想嘗試不一樣的表演方式,歡迎來信與我聯絡與交流。
訂閱:
文章 (Atom)